美国政府斥资16亿美元的反华宣传,意图通过传统媒体与“独立媒体”渠道塑造负面形象,然而却在一个年轻网红的真实直播中土崩瓦解。
美国所谓的“反华大计”与真实中国的生动呈现之间,暴露出中美认知的深层分歧以及数字化时代传播方式的根本转变。
美国国会在2024年通过了“对抗中国恶意影响基金”法案,计划在五年内投下16亿美元以抹黑中国形象。
然而,这项庞大资金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显露出种种问题。
首先,内容陈旧成为最明显的短板。
美国之音等媒体充斥着带有“阴间滤镜”的涉华报道,传播的内容早已不符合当下快节奏的信息更新需求。
美国之音3月15日发布的最后一条涉华视频播放量不足5万,评论区充斥着“过时”和“谎言”的批评。
传统媒体的落后不仅未能形成有效传播,反而被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群体所嘲讽。
其次,宣传渠道也陷入僵化状态。
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非洲“独立媒体”依然在重复炒作“中国债务陷阱”等陈词滥调,而当地年轻人则更多关注TikTok上那些生动有趣的中国网红分享,如“非洲创业日记”等。
这样单一且古板的传播模式,与当今数字化、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形成鲜明对比,无法与时俱进,终究难以引起受众共鸣。
此外,美国反华宣传在效果上也自食其果。
美国炮制的“新疆强迫劳动”谎言,竟在新疆棉田无人机的直播面前现出原形。
2025年第一季度新疆棉花出口量同比增长37%的数据,客观事实无情地揭穿了虚假宣传,使美国的抹黑策略在数据面前黯然失色。
与美国陈旧的宣传模式相比,拥有超3700万粉丝的网红“甲亢哥”则凭借真实、即时和互动的直播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
在技术层面上,他在中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上实现了2K画质、6小时无卡顿的直播,这不仅直接驳斥了“西方中国科技落后”的谣言,也彰显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方面的飞速发展。
相较于纽约地铁常见的“信号黑洞”,这种高质量的直播体验更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实力的真实存在。
在文化传播上,直播中的场景亦充满魅力与震撼。
比如,当“甲亢哥”在河南少林寺学习武术时,师父那句“It's pain, but it's ShaoLin”不但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力量,也在无形中传递出一种东方智慧。
该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高达2亿次,显示出西方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与认同。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如成都宽窄巷子的火锅局上,他因被辣椒刺激而跳脚的真实反应,更拉近了中外观众的情感距离。
网络弹幕上刷屏的“原来中国人和我们一样,也会被辣哭!”等评论,正说明真实情感的传播能够打破文化隔阂,赢得跨国界的共鸣。
美国花费16亿美元进行反华宣传,却在“甲亢哥”的真实直播面前黯然失色,其背后揭示的正是中美认知上的深刻差异。
美国16亿美元反华宣传的惨败,不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冲突的缩影,更是中美两种认知体系之间的深刻对决。
“甲亢哥”的直播以其原汁原味的展示方式,既打破了中美之间的信息壁垒,也使得国际观众开始重新认识中国。
从高铁、少林寺、火锅局到上海街头即兴合唱,每一个真实的细节都在不断积累起对中国的正面认知,而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文化认同,无疑比任何精心包装的宣传更具穿透力。
而我们的很多自己人,不承认事实还在抹黑自己,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只有我们自己自信了,别人才会尊重你,总是唯唯诺诺的,人家当然看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