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渊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清明节气通常是与慎终追远联系在一起,也是春日景色最为极致的辰光。清代浙江海宁的女诗人陈皖永在她的《素赏楼诗稿》中写清明景致:

鞦韆庭院祓除天,上已清明景共妍。

待燕簾笼人悄悄,听莺池馆雨绵绵。

桃花水暖初修禊,榆荚风高已禁烟。

踏遍青青觞曲水,赏心还胜永和年。

清明时节的江南乡村充满可人春色,而对农人来说,这也是紧张准备农事的关键节气。清明也是江南三件最关键农事:整田、育蚕和植棉的准备期。


犁破春水·沃野待秧

先从整田说起。从明末起,江南的早稻有些在农历四月内就要插秧,所以清明节前后要进行各种准备工作。明末清初桐乡士人张履祥编纂有著名的《补农书》,这是反映17世纪江南农业技术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记载了农历各月的主要农事,其中提到,清明节前后要“浸种”,也就是浸泡稻种,为插秧做准备。明代竹枝词中也对江南农事中的“浸种”有专门描写:

三月清明浸种天,去年包裹到今年。

日浸夜收常看管,只等茅长撒下田。

为了插秧之后长势更好,清明前后,农户还要准备肥料。比较好的肥料是从花草田中收割紫云英,然后放入地窖中沤制成绿肥,到插秧播种之前洒到水田中。同时,还要整备插秧水田,将水田与沟渠中的淤泥捞出,一方面准备肥料,另一方面则是准备后续的插秧与灌溉。水稻种植中灌溉与排水至关重要,因此在插秧之前,还要检查修整水车,这些事,也是要在清明时做。与此同时,江南农人也种植各种春花作物。比如种植菱角、瓜瓠、山药、梅豆,在山区和沿江沿海的盐碱地还会种植靛蓝。有山场茶园的农民还会在这个时候炒制茶叶,一般农家则腌制芥菜,作为春天的副食。


桑影摇青·蚕启江南

在江南的养蚕人家,清明也是最重要的节气。这时要给桑树浇肥,还要选择桑叶肥厚的桑树枝条进行扦插,保障蚕宝宝育出后有充足的桑叶供应。据《西吴蚕略》记载,湖州地方会在清明时插种柳条,根据柳条枯荣预判养蚕时的桑叶贵贱。

按照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农人要“护种”,即给蚕种准备温湿的环境,等待蚕虫育出。传统江南农家对于“护蚕”是郑重其事的,据说有的农人在育蚕期间也要减少走动来往,以避免传染病,还要在育蚕房门外贴上“育蚕”或“蚕月知礼”的字样,以提示外人不要靠近。“护种”是蚕种孵化的开始,要在清明前后选取吉日,用棉絮包裹蚕种,由家中老人抱于胸前,或放在床上,以为蚕种保暖。当地人俗称“打包天”。

清人沈炳震作有《护种乐府》:

林间春鸟啼布谷,谷雨才过蚕事促。蚕房纸窗照眼明,当户春光快晴燠。堂前老翁负朝阳,室中新妇罢晓妆。旋向床头理蚕种,拂拭尘埃手自奉。东家昨夜已打包,西邻择吉闻今朝。香罗包裹更重重,束成置之熏笼中。晏温暖气长融融,阿翁晚睡抱当胸。非关新妇好安眠,哺儿时复开胸前。阿翁慎莫辞辛苦,缫丝织绢先奉父。

更虔诚者还在蚕房中准备酒食进行祷告,保佑育蚕顺利,俗称“掇冷饭”。清明,育蚕之家要在家设祭,“以禳白虎”。做法是在家门口用石灰画弯弓的形状,以祛除“蚕祟”。每年清明也是江南“蚕花娘娘”庙会,农人祈求蚕神保佑这一年蚕种顺利养育,无病无灾,有好的蚕丝收成。


雨润棉胎·银絮孕春

在适合种植棉花的高乡地带,还要在这个时节整备土地、选育棉种,准备棉花播种。按照徐光启所编纂的《农政辑要》,明末棉花多是在谷雨下种,少有清明下种的情况。但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大概是因为物候变迁,棉花清明时节下种的情况也多了起来。乾隆年间上海县人褚华编纂的《木棉谱》中记载:“种之时在清明谷雨节,以霜气既止也。”道光年间著名官员包世臣编纂有《郡县农政》,其中就提到:“其空土专种棉者,宜冬春再耕,过清明即可下种。”所以不论是清明或谷雨下种,清明节前都要为棉花栽种进行土地整备。一方面是将田地整理为适合栽种棉花的畦垄,要又宽又深。整理畦垄后要锄草三四次,不仅要彻底除去杂草,还要让土块细腻。同时还要准备粪肥或豆饼作为棉田肥料,以培育地力。同样是在清明时节,农人也要选育棉种进行栽种。乾隆年间编纂的《棉花图》记载,前一年冬天收集的棉种经过曝晒后,清明时从中选取坚实籽粒,用热水浸泡,然后再掺和柴灰培土栽种。《木棉谱》中同样记载,清明前夕要准备棉花播种,将棉籽用湿灰混拌,然后栽种。栽种之后再松土、盖土,到农历三四月间就会长出棉花的小苗。

总之,在传统江南农人的农事节奏中,清明时节预示着草木茂盛,农人要为即将到来的繁忙农事做好准备,祈愿又一个收成丰厚的年景。

策划:董言笑 欧阳蕾昵 施勰赟

文字整理:贾佳 施勰赟 李函芮

图片:于洋

海报设计:宋雨迪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