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楷书是中国书法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分两种风格:一是刻于山崖、佛像上的摩崖或造像题记,二是刻在墓碑上的墓志。众多墓志选用石材讲究,书法、雕刻水准高,受当代书法爱好者、研究者关注,常被学习、模仿 。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刻于北魏神龟二年(公元 519 年),全称为《魏轻车将军太尉中兵参军元珽妻穆夫人墓志铭》 。1922 年,它在河南洛阳南陈庄附近被发现,后被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收藏,属于 “鸳鸯七志”。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穆玉容墓志》是北魏时期墓志中的杰出代表,书法风格细腻优雅、流畅自然,呈现典型的帖学用笔特点。北魏众多墓志各有独特风貌,普遍采用刀刻创作手法。现代书法创作者若想将古代刀刻艺术转化为自己的书法作品,需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掌握恰当的转化技巧与方法,这是一项充满挑战且极具意义的艺术探索过程。
在书法艺术的世界里,透过刀锋去洞察笔锋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墓志铭,作为古代碑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刊刻的痕迹虽出自匠人的巧手,但与墨迹的自然流转相比,总有着不可逾越的差异。特别是当我们通过拓片、翻印等方式接触到这些作品时,其间的差异更是被无形中放大。
因此,在临摹这类墓志作品时,书法爱好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书法功底,尤其是对笔法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起笔、收笔、转折等细微之处,一旦通过刀刻来表现,难免会出现形态上的变异。临摹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墨迹,追求每一笔每一划的精确复制,而应该以笔法为主导,尊重毛笔书写的自然特性。
以《穆玉容墓志》为例,这部作品是北魏时期精美的墓志。从拓片看,其笔法和结构保留了部分原作墨迹特点。但刀刻痕迹明显处,应更关注书写的自然流畅。
临摹创作时,要尊重原作笔法,也可融入行书笔意,增加作品书写性与动感。同时,克服刀刻固定性导致的起笔、收笔雷同问题,让临摹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有独特艺术魅力。
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是从临摹到创作,进而形成个人风格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纯集字或模拟,能复制原作外形,却无法触及内在灵魂,这类作品没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创作。
真正的创作,需在深入理解原帖风格后,融入自身思考与见解,实现既尊重传统又彰显个性的艺术表达。这要求书法家临摹时,既要观察、模仿原帖的笔法、结构、章法,也要思考、领悟其背后的精神与韵律。
以《穆玉容墓志》为例,这部作品书法风格特点鲜明:笔法简洁,行笔流畅,撇画优美修长。创作时,我们要保留这些突出风格,保证笔法干净、撇画形态优雅。
在此基础上,在不影响整体风格的情况下,我们可融入自身理解与思考。比如在选择字法时,可依据个人审美偏好,适当调整字形扁长比例,但要保证结构精准合理,避免刻意扭曲、挤压。
书法艺术里,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承载作者情感与时代气息。《穆玉容墓志》是北魏碑刻作品,在当时实用性较高,在艺术性方面,相比文人书法存在一些差异。临摹和创作时,对这类作品进行雅化处理,是提升其艺术价值的重要方式。
雅化,就是改造提升原作中艺术性欠缺的部分,让其更契合现代审美与艺术创作需求。书法作品的艺术性,既体现在笔法、结构和章法的丰富变化,也体现在作者融入并表达个人情感。
从临摹到创作,方法不同,但存在既定原则与方法。我们要尊重原作,适当舍弃原帖中不突出的部分,融入契合原帖风格的个人想法。经过这样的创作过程,能够产出既保留原帖特点,又具独特艺术性的作品,达成传统与创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