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这是当年延安人对黄土高原的咒语式叹息。这里沟壑纵横,风沙肆虐,联合国专家直言“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但中国偏不信邪,硬是在这片“生态地狱”上种出森林、锁住黄沙、拦住泥水。70年过去,绿盖黄土,虫出林头,成了新烦恼。
这片曾被劝放弃的土地,到底是“翻盘逆袭”还是“险中求胜”?接下来,咱们就拆开这段生态大工程,一层层翻账本看。
联合国说“别救了”,中国偏说“非治不可”
1950年代初,站在陕西延安的黄土高原上,放眼望去,是沟沟壑壑、寸草不生。风一吹,尘土遮天;雨一落,泥水成河。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了,看一圈之后摇头叹气,说这地方“连人类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红星照耀中国》里也写过,“黄土高原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但中国不信这个邪。说这地方不能住,我们就偏要住出个样子来。1950年代开始,黄土高原正式进入生态治理议程,首战便是坡面治理。
国家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推广修建梯田,理由是“拦水保土、稳定产量”。一时间,锄头响遍塬梁,农民用肩膀背土,在山坡上堆出一层层人工台地。
彼时技术落后,靠人抬马驮,修个一亩梯田动辄数周,堪称“用人力去抗地质”。
不过这第一轮治沙尝试,并未见太大起色。由于地形破碎、土质疏松,这些梯田一旦遇上暴雨就变成“泥浆滑道”,非但拦不住泥沙,还容易次生滑坡。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黄河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于是第二轮“沟坡联合治理”随即展开。
这回国家改打法,主推“打坝拦沙”,特别是在甘肃靖远、陕西宜君等地建设淤地坝。坝体拦住山洪泥沙,还能淤成农田,一举多得。
70年代,这些工程初显成效,黄河年入沙量从峰值的16亿吨下降到14亿吨,环境有了转机。
问题又来了。1977年7月,陕北突发特大洪水,洪峰达9110立方米每秒,27.7万亩农田被冲毁,24万人受灾,数百座淤地坝一夜垮塌。
原本“治沙利器”反成“溃坝灾星”。有人反对,有人坚持,科学家开始反思:拦得住泥沙,挡不住天灾,坝不是万能的。
这才有了第三阶段的“系统治理”转型。治理黄土高原,光靠修修补补不行,得有全域思维。从坡上到沟底,从种树到筑坝,政策开始倾向“小流域综合治理”,讲究因地制宜、系统配套。
种树种草种出绿,可是虫也来了、水也少了
进入21世纪,国家再下一城,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1999年起,率先在延安、陇南等地试点推行,不到三年,全国退耕面积已突破1亿亩。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之一。
以延安为例,1999年森林覆盖率不到30%,如今达到53.07%。城区绿化覆盖率更是超过42%,城市里随手一拍就是“圣地蓝”。
到2017年,整个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由1999年的31.6%攀升至约65%。黄河利津水文站年入沙量控制在2亿吨以内,回到唐代之前的“自然水平”。
国家累计投入高达4500亿元,治理面积达4.47亿亩,黄河泥沙下降,水质改善,空气净化,生态指标集体飘红。联合国都看傻了眼,说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
可问题也来了。人工林密度高、种类单,病虫害成了大麻烦。陕西延安市就曾爆发“杨树天牛灾”,杨树毁掉四代,大片森林无一幸免。
此外,大面积种植刺槐、油松这类高耗水树种,导致“地下渴死”,黄土高原本就水资源紧张,这些“林子里的大胃王”加速了土壤干层的形成。数据显示,刺槐林地干层深达4.9米,油松林甚至达到5米以上。
生态变好了,水却被“喝干”。科学家紧急预警:继续扩林,将超过生态承载力。这就像把一个人从营养不良直接喂到高血脂,走的是极端,治是治了,但不能一根筋治到偏。
于是近年生态政策再度转型,从“造绿”转向“保绿”“调绿”,主张对高密度人工林进行疏伐,推广乡土低耗水树种如酸枣、侧柏、荆条等,提倡“多树共生、多样种植”。
科学家建议山腰多种草、山脚种灌木、山顶再回林,形成“分层次用地”,降低水耗。
治理是长期赛跑,不是百米冲刺。中国做对了一件事:每次失败都复盘,每次尝试都前进。
种树是件正经事,治沙得靠狠人撑场子
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不只是靠钱和技术,真正撑起这场硬仗的,是一群不怕苦、不服输的“狠角色”。在延安,有人为种树背水十里,在榆林,有民兵女子连栽下了“补浪河的第一棵树”。
1950年代,山西右玉县的干部一茬接一茬接力种树,年年造林不打折扣,直到今天已经营造出一个完整绿色生态屏障。到了陕西榆林,“绿”甚至成了一种信仰。
农民郭成旺自掏腰包,干到99岁还在沙地里种树,几十年栽出4.5万亩林海。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如今达到70%,大风少了,庄稼稳了。
政策上也没掉链子。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启动,覆盖全国42%国土,目标是2050年建成“绿色长城”;京津风沙源治理,锁定了首都上空的沙源地带,几十年林带延伸数千公里;退耕还林每年生态服务价值超万亿元,真正从生态工程升级为国家战略。
科技手段也没闲着。库布其沙漠流行“沙漠魔方”,用树枝扎成一格一格的沙障,像棋盘一样封住流沙;陕西在沙棘林推广智能滴灌系统,让每滴水都不浪费;大数据遥感监测系统,从空中“巡逻”看哪里绿了、哪里秃了、哪里该补种。
治沙这事,不是一个政策能办成的,不是一代人能干完的。种树种出绿洲,要的是几代人打死不退的狠劲儿,要的是十年不倒的耐性,要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政治定力。
黄土高原70年“死磕”生态,不靠捷径,不求速成,靠的是制度、科技、群众“三驾马车”一起拉。绿了?是的。完事了吗?还早。接下来得管得住、护得好、种得活。
参考资料:
延安:创造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奇迹.新华社.2021-12-22
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中国科学报.2019-09-03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道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