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1岁的杨伯涛躺在病床上,生命走到尽头。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军,在最后一刻却用尽全力留下一句话:“黄维是个外行,他害了十八军!”
这话可以说是,他憋了大半辈子、从1948年的淮海战役里带出来的怨气。杨伯涛是谁?黄维又是谁?为啥这俩人到最后还这么不对付?
杨伯涛:从穷小子到十八军军长
杨伯涛,1909年出生在湖南芷江一个普通人家。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早逝,母亲拉扯着他和兄弟姐妹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
但杨伯涛从小就有点不服输的劲头,读了点书,16岁那年受北伐热潮影响,投了军,当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王天培部的兵。那是1926年,北伐刚开始,全国上下都热血沸腾,杨伯涛也跟着这股风潮入了行。
当兵没多久,他就表现出色。1927年升了排长,1929年考进武汉中央军校分校,算是正式走上军官路子。毕业后,他一路打拼,从排长干到连长,再到营长、团长,靠的是真刀真枪的战功。
抗战时期,他在鄂西会战、枣宜会战里带兵打鬼子,1945年的湘西雪峰山战役更是露了脸,那一仗他指挥十八军十一师守住了芷江机场,硬是把日军挡了回去,立了大功。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打响,杨伯涛的十八军被编入国民党精锐部队,成了“五大主力”之一。到1948年,他已经是十八军中将军长,手底下管着好几万精兵。
这支部队装备好、训练硬,是国民党军里数得上的王牌。可谁也没想到,这支王牌军会在淮海战役里几乎全军覆没,而杨伯涛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场仗,也忘不了黄维。
黄维:书生出身的十二兵团司令
1904年黄维出生在江西贵溪,比杨伯涛大5岁。他是黄埔军校一期生,1927年毕业,跟蒋介石关系不一般。北伐、抗战,他都跟着打过仗,履历也不差。
不过到了1940年代,他有点“靠边站”的意思。从1943年到1948年,他没怎么带兵上战场,而是干起了后勤和训练的活儿,比如当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国防部第三厅厅长。这五年,他基本没摸过枪,主要搞理论、管学校,离实战越来越远。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决定组建第十二兵团,黄维被点了名当司令,副手是胡琏。十二兵团下头有四个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十八军和第八十五军,其中十八军就是杨伯涛带的。
这支兵团号称12万人,战斗力不弱,但黄维上任的时候,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为啥?因为他五年没打过仗了,实战经验早就生锈。
而副司令胡琏却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硬茬,不少人觉得这位置给胡琏更合适。杨伯涛估计也是这么想的,但他没啥发言权,只能听命令。
淮海战役:一场注定的大败仗
淮海战役是国共内战里的大决战,从1948年11月6日打到1949年1月10日,双方扔进去几十万兵力,战场横跨苏皖鲁豫四省。这仗要是国民党输了,华东、中原就保不住,后面的事儿也就顺理成章了。
战役一开始,共产党这边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摆好了口袋等着国民党钻。国民党这边,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要守住徐州,把共军挡在淮河以北。
黄维的十二兵团任务是啥呢?从河南驻马店出发,一路往东打,支援被围在徐州的杜聿明集团。计划听着挺好,但实际执行起来一团糟。
兵团11月8日出发时,装备和补给就不齐全,杨伯涛后来回忆,他们出发时弹药和粮食只有正常标准的2/3,部队还没整编好就匆匆上路。这么个状态去打硬仗,能不悬吗?
从蒙城到双堆集:一步错,步步错
十二兵团出发后,沿着驻马店—正阳—新蔡—阜阳—蒙城的路线往徐州方向走。一路上,共产党的中原野战军没闲着,边打边拖,硬是把黄维的速度拖慢了。
到11月中旬,兵团走到蒙城附近,遇上了硬仗。共军在这儿不光搞游击,还摆开阵势正面干,黄维有点懵,觉得这不像共军平时的打法。
11月18日,杨伯涛看出了点门道。他跟黄维说,蒙城这地方地形不错,后头有涡河挡着,共军这么硬碰硬,肯定有埋伏,不如停下来整顿一下,摸清情况再走。
黄维听进去了,下令兵团在蒙城挖工事,打算先稳住阵脚。可没两天,11月20日,蒋介石急电过来催他赶紧救徐州,黄维一咬牙,放弃蒙城,继续往北走。
这一走,麻烦大了。11月23日,共军占了蒙城,切断了十二兵团的后路。黄维一看情况不妙,想往东南方向的南坪集跑,跟友军会合,可这时候共军已经把口袋扎紧了。
11月25日,兵团走到安徽双堆集附近,被共军彻底围住,12万人挤在7.5平方公里的小圈子里,动弹不得。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双堆集战役。
双堆集的绝境
双堆集一仗,从11月25日打到12月15日,二十天里,十二兵团被围得死死的。共军用的是“围点打援”的老套路,一边困住黄维,一边等着国民党援军来送死。
黄维这边,仗打得艰难,部队缺粮少弹,天天挨炮轰。十八军是主力,守在双堆集和尖谷堆一带,杨伯涛带着兵死扛,但压力太大,伤亡一天比一天多。
12月初,副司令胡琏空降进来,想振奋士气,可没啥用。12月6日,共军发起总攻,十二兵团撑不住了。杨伯涛几次跟黄维说,得集中力量突围,不然全军覆没。可黄维犹豫不决,一会儿想守着等援兵,一会儿搞点小规模反击,始终没下决心拼一把。
有个关键的事儿,杨伯涛后来老提。11月23日,眼看着要被围,黄维计划往固镇撤,想跟李延年的第六兵团会合。他派了个参谋去协调,结果这参谋半路被共军抓了,计划全泄了底。
杨伯涛急得不行,催黄维赶紧走,别等了。可黄维非要等消息,结果等到25日,共军把圈子合上,想跑都跑不下了。杨伯涛觉得,这时候黄维要是果断点,兵团还能剩点家底,不至于全栽进去。
最后一搏和覆灭
到12月中旬,兵团撑不下去了。12月15日,黄维和胡琏终于决定突围,把部队分成几路,各自找活路。杨伯涛带十八军一一八师往西北方向冲,想回蒙城再到蚌埠。
可共军早有准备,突围的部队大多被打散。杨伯涛带着几百人跑了一段,被围住后跳河想自杀,水太浅没死成,冻得发抖,最后被俘。黄维坐坦克跑,也被泥坑卡住,抓了回去。胡琏倒是跑掉了,但也受了重伤。
这一仗,十二兵团12万人,最后逃出去的不到几千,死伤被俘10万多。十八军几乎全没了,杨伯涛一辈子的心血就这么没了。
杨伯涛被俘后,送到河北永年的“解放军官学习团”,其实就是个改造营。他态度硬,没怎么配合共军“认罪”,但也没闹事儿。
1959年,第一批特赦放出来,他在政协当了文史研究员,后来还干了点两岸和平的事儿,1980年代在政协混了个位置,算是在新社会里站稳了脚。
黄维呢?被俘后关了27年,态度比杨伯涛倔,1975年才放出来。出来后在 北京低调过日子,1989年死了,85岁。俩人后半辈子没啥交集,但杨伯涛心里那根刺一直没拔掉。
杨伯涛为啥恨黄维?
杨伯涛临终前骂黄维“外行”,不是没来由的。他有几条账算在黄维头上:
没实战经验:黄维五年没打仗,指挥生疏。杨伯涛觉得,换个胡琏这样常年带兵的,兴许不至于输那么惨。
决策拖拉:蒙城不守、双堆集不突围,关键时候黄维老拿不定主意,杨伯涛认为这直接害了部队。
害了十八军:十八军是杨伯涛一手带出来的精锐,结果在双堆集被打光,他心疼得不行,怪黄维瞎指挥。
当然,仗不是黄维一个人输的。国民党那会儿兵力分散、补给烂、士气低,蒋介石瞎指挥也跑不了干系。可对杨伯涛来说,黄维是直接上司,锅得他背。
淮海战役是大事儿,杨伯涛和黄维不过是棋盘上的两颗子。输赢背后是大势,可对杨伯涛来说,那是他一生的痛。他不是要翻案,就是想说一句心里话:要是黄维不那么“外行”,十八军或许还有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