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海报部分素材下载于。)

清明时节

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人文意义上的节日。《燕京岁时记》引述了《岁时百问》的说法阐述了“清明”的含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历史的演进中,作为人文节日的清明,逐渐将上巳节、寒食节的习俗融入进来,形成了多元化的习俗,比如祭扫、郊游、宴饮、吃青团等。清明节的习俗从周代的以庄严肃穆的祭祀为主,逐渐过渡到唐宋时期的祭祀与娱乐活动并行,反映了清明节的世俗化的趋势。

古诗词中不乏对清明佳景的赞誉。程颢的《郊行即事》描述了自己在清明时节春游时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柳永的词作《抛球乐·晓来天气浓淡》巧用多处比喻将杏花的粉与柳树的绿有机结合:“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均开,弱柳困、宫腰低亚。”

清明节的习俗中蕴含着炎黄子孙心中的多重情感:既有对先祖的追思,又有对当下大美春光的留恋与珍惜,也饱含对未来的乐观与憧憬。不仅如此,清明节还展现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秉承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经久不衰的文化自信。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营销策划部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