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在“总体要求”中强调,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纲要》第九部分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作为标题。可以看出,“活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主题词,激发和释放学校活力是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关键任务。
要激发学校活力,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学校。正如美国学者卡罗琳·J.斯奈德所说:“当领导者用‘生命有机体’的隐喻取代有关学校的‘机器’隐喻,并改变他们的管理与领导行为,以鼓励代替成长时,成功的变革就会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发生,虽然变革并非一帆风顺。”
尊重教育的生命性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实际上有的学校奉行的是“工具主义”。例如,把学生当作升学考试的工具,当作教师、学校之间竞争的工具,过于关心学生的应试成绩,甚至为提高应试成绩不惜给学生施加过重学习负担。又如,学校教育本是关乎民生的公益事业,但在地方管理中,教育有时会变成凸显政绩的工具,太多的文件、会议、检查、考核和项目申报让学校疲于应付,很难基于本校实情、按照本来意愿进行改革创新。
尊重学校教育的生命性,就要把学校当作生命有机体,相信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与潜能,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校,切实落实以人为本,把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放回到人的发展、立德树人和增进教育公平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激发教育的内在活力。
注重改革的整体性
把学校看作生命有机体,就要以整体思维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要重视办学理念引领。学校改革,有了办学理念的引领,才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进行高位和整体设计。二要突出整体取向。学校改革要突出“两全”,即促进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只顾及学校某个方面、只让少数学生受益的改革不是整体性改革,这种改革也注定走不远。三要注重关系性、结构性和连续性。“关系性”是指重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单打独斗;“结构性”是指遵循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通过优化结构来强化功能;“连续性”是指改革是一个持续而艰难的过程,应注重挖掘历史资源,注重长程策划和设计。增强教育改革整体性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进学校层面的改革,即注重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发起和策划的改革。为推进学校整体改革,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常州市2003年就开始启动以学校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为主要载体的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引导学校通过发展规划的制定,结合自身实际自主确立发展理念和目标,自主选择发展内容和方式。经过多年的推进,学校主动发展、整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正视发展的动态性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不确定性一方面限制着我们对事物发展的预见,另一方面又为事物的生成和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可能。学校作为生命有机体,变化不已、动态生成是其重要特性。现实中,学校发展常常被看作直线式的、可以完全在预先设置的轨道上有序前行的过程,因此常常会用静态的方案来规定、限制复杂、动态的实践。举例来说,时下很多地区都在推行学校发展规划,有的地区要求学校在规划中针对各项举措列出详细步骤和时间表,并据此督促学校按表实施。其实,学校发展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复杂环境下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与实施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在具体实践时,既不能完全抛开规划的引领,又不能拘泥于规划,而要“因变而变”“应变而变”,拥抱一切新的机遇。
(作者系特约国家督学、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原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4日 第03版
作者:杭永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