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笔下,
清明是思念的时节,
是春寒料峭中的一缕愁绪。
但你知道吗?
清明不仅是祭奠与追思,
更是春回大地、万物生长的开始。
这一天,
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
也在泥土的芬芳里触摸生命的轮回。
清明·节气与节日交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与节日同名的日子。
作为节气:它标志着春耕的开始,雨水润泽万物,“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作为节日:它承载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祭扫故人、插柳踏青、寒食寄情。
天地人三者相谐,哀思与希望在此刻交织。
清明·镌刻在春光里的习俗
习俗一:扫墓祭祖
一束菊、三炷香、几碟糕点,拂去墓碑的尘土,轻声诉说思念。
老一辈常说:“祭祖不是迷信,是让后辈记得自己从哪儿来。”
习俗二:踏青游春
放纸鸢、荡秋千、采艾草,古人在哀思中不忘拥抱生机,正如《岁时百问》所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习俗三:寒食禁火
清明前一日的寒食,百姓以麦粥、青团代炊烟,延续着"子推焚身"的古老传说。山西老宅里,长辈将寒燕面塑供在祖先牌位前,这些栩栩如生的小燕子,承载着对忠孝精神的永恒追慕。
习俗四:插柳戴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北方人家折取柔韧柳枝,或插于门楣驱邪避祟,或编成柳圈戴在孩童头顶。相传此俗源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百姓以柳枝象征其高洁风骨,更将春色绾入青丝,留住稍纵即逝的春光。
清明,
是中国人最诗意的生死课。
它告诉我们:
逝去的人住在云朵里,落在春雨中,
而活着的人,要在满目新绿里,
把日子过成一首向上的诗。
愿这个清明,
你心有怀念,
亦满怀希望。
来源 | 仪陇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