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掌握复杂环境下工程围岩损伤破坏行为和渗流演化规律对揭示塌方、大变形、突水突泥等灾害致灾机理,指导灾害预警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本书围绕复杂环境下围岩的损伤破坏规律和机理以及复杂环境下围岩的渗透特征这两个核心问题,系统研究了高温、酸性地下水侵蚀、复杂地应力、高水压等环境下工程围岩的损伤破坏行为及其渗透特征和机理,为地下工程灾害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前 言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向地球深部要资源、要空间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不断走向地球深部,尤以深部资源开采和各类交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最为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深埋地下工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地下工程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工程建设面临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给工程安全造成了严峻挑战。与浅部工程相比,深部地下工程围岩所处的环境极为复杂,常常处于复杂地应力、高温、高水压、地下水化学侵蚀等环境中,围岩的物理性质将会发生明显改变,极易发生损伤破坏,进而诱发塌方、大变形、突水突泥等围岩失稳灾害事故,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深地空间开发的瓶颈问题。正确认识和掌握复杂环境下工程围岩损伤破坏行为和渗流演化规律,是地下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国际重大前沿课题,对揭示塌方、大变形、突水突泥等灾害致灾机理,指导灾害防控,保障深地空间安全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本书以隧道、矿山地下开采等地下工程围岩为研究对象,围绕复杂环境下围岩的损伤破坏规律和机理以及复杂环境下围岩的渗透特征这两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高温、酸性地下水侵蚀、复杂地应力、高水压等环境下工程围岩的损伤破坏行为及其渗透特征和机理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地下工程灾害防控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内容介绍

全书内容共分为7章。

第1章为绪论,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复杂环境对岩石损伤和渗透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第2章主要介绍高温环境下岩石损伤特征与机制;

第3章主要介绍高温对岩石破裂面特征的影响规律;

第4章主要介绍高温与酸性水环境下岩石损伤劣化特征;

第5章主要介绍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损伤破坏特征;

第6章主要介绍复杂环境下岩石渗透特征;

第7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作 者 简 介


黄震,博士,江西理工大学教授(破格),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赣州市科技创新人才、江西理工大学清江拔尖人才等。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7~2019年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矿业石油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优秀创新成果奖、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江西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在Earth-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Hydr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Geology、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授权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兼任江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地空间探测与开发分会理事、江西省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金属矿山》等期刊的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等省部级项目7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项。


点击图片可跳转购买

本书可供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和土木水利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阅读。

“博士后文库”序言

1985年,在李政道先生的倡议和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我国建立了博士后制度,同时设立了博士后科学基金。3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博士后制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博士后科学基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博士后科学基金是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用于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创新探索。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对正处于独立科研生涯起步阶段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来说,适逢其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人格、在选题方面的竞争意识以及负责的精神,是他们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一桶金”。尽管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额不大,但对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作用不可估量。四两拨千斤,博士后科学基金有效地推动了博士后研究人员迅速成长为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小基金发挥了大作用”。

在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为提高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联合科学出版社开展了博士后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工作,通过专家评审遴选出优秀的博士后学术著作,收入“博士后文库”,由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希望,借此打造专属于博士后学术创新的旗舰图书品牌,激励博士后研究人员潜心科研,扎实治学,提升博士后优秀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5〕87号),将“实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博士后论著出版支持计划”作为“十三五”期间博士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更加凸显了出版资助工作的意义。我相信,我们提供的这个出版资助平台将对博士后研究人员激发创新智慧、凝聚创新力量发挥独特的作用,促使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祝愿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早日成长为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本文摘自科学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复杂环境下工程围岩损伤破坏行为与渗透特性》一书,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编辑:韦沁weiqin@cspm.com.cn)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