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第一部专利法于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其后分别于1992年9月4日、2000年8月25日、2008年12月27日、2020年10月17日进行了四次修正。
2
中国专利法实施四十年来,专利申请量、拥有量的攀升,高价值专利的持续涌现,都显现出同一个信号:在专利制度的滋养下,“创新之花”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竞相绽放。
2024年共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
2025年1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表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我国成为世界上发明专利有效量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3
什么是专利?将发明创造作为一种财产保护起来是否合适?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人们难以适应将发明创造作为个人智力成果进行交易转让的状况。
面对出让专利技术的发明人,习惯了拿来就用的人甚至会愤怒地说:“你们知识分子变‘坏’了。”
通过不少起草小组成员的回忆,可以感受到专利法起草阶段各种争议的激烈。
4
1978年8月,邓小平在一封有关一项科研成果的人民来信上批示:“如果成果可靠,应迅速推广,并在国际上取得专利权。”有了邓小平的明确批示后,制定专利法最终在最高领导层得到肯定。
1979年3月19日,原国家科委正式组建了专利法起草小组;1980年,原中国专利局成立。
从筹备建立专利制度,到伴随着专利法的起草与颁布、实施,质疑和反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很多次参加会议,当有人要介绍专利法起草小组成员时,刚要握手,对方却拂袖而去。
“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我是!”
“你是共产党员为什么还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你难道不知道你们搞的专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复辟吗?”
一日午饭后,专利法起草组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宋永林被一位老领导叫至办公室,劈头盖脸的批评如暴雨倾泻而下。
5
1980年6月,起草组成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夏淑华以个人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主题为“制定专利法非常必要”的署名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小震动”,当时的“大参考”、“小参考”都有相关争论。很多国外媒体甚至认为,由于该文章是在党报上刊发,所以充分表明中国对实行专利制度一事已经下定决心。与此同时,该文章也引起了一直都对起草专利法持否定态度的某部委的强烈不满。
一天,夏淑华就被某部委的相关领导叫了出去。对方质问:“谁让你写的文章?你凭什么可以发表这些言论?”夏淑华表示,所发表的文章仅仅是学术上的个人观点。但对方仍然不依不饶,竟然拿出一份材料要求夏淑华签字,准备以之为证据去告状,夏淑华当场拒绝。
后来,夏淑华听说,该部委曾经向《人民日报》投去多篇反对制定专利法的稿件,但都没有被刊发。
6
尽管阻力很大,更多人坚定认为,没有专利法,就无法依法保护发明创造,发明人也无法获得合法收益。
实践证明,专利法的颁布实施,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热情,以法治之力护航中国创新行稳致远。
1985年4月1日,专利法正式实施。
国家专利局前排着长队的申请人无比激动。当天,专利局收到国内外专利申请3455件,刷新了世界专利史上的日申请记录。
从这一天起,中国专利事业的大船扬帆起航,专利申请量迅速突破100万、200万乃至500万件大关。
资料来源:张志海《不畏浮云遮望眼 ——追忆新中国第一部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