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女知青邵红梅抱着4岁的儿子回到了北京城,母亲看着她怀里的孩子恼羞成怒:“你知不知道廉耻!”谁知道吃过晚饭后,母亲却含泪抱起孩子说:“可怜的孩子,以后外婆疼!”
红梅没结婚,下乡几年竟然抱回了一个孩子,孩子小脸忐忑,紧紧依偎在红梅怀里,妈妈长、妈妈短。
当她和4岁的儿子出现在家门口时,母亲气的差点一口气背过去,然而仅仅是吃了一顿饭,母亲便转变了态度。
孩子小,却也明白,面前的老太太看向他的眼神充满了疼惜和怜爱,红梅和母亲对视一眼,眼中只剩下将孩子养大成人的坚定。
红梅不是未婚先孕,孩子不是她亲生的,但她还是在回城的时候坚持将孩子带回北京,因为孩子已经无父无母了……
上山下乡,感受自然之美;发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明天;生产队奔小康,知青同心创新……
铺天盖地的“标语”,鼓励知青们“上山下乡”,而随着那波改革开放的潮流,一众来自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的知青们踊跃报名,前往最为艰苦的地方进行插队。
1969年,红梅18岁,听到这些热血沸腾的口号之后,心中也泛起阵阵涟漪,她并未到真正的乡下去感受过农村、山村的生活,只听母亲偶尔说过几句。
陕西延川赵家沟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但那里的乡亲们都热情开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这个乡村就是18岁的红梅暂时的“扎根”之所。
大西北,风沙漫天,风一吹石头都能跑,遍地很少见到绿油油的草,正是这样的荒凉让红梅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心中建设乡村的念头也更加强烈。
红梅和知青王艳一同被分配到赵家沟村,并在村民赵砚田家中居住,赵砚田和妻子玉兰都是真诚善良的人,对待二人十分友好,有一点好吃的,都会与红梅二人分享。
劳作时,赵砚田和玉兰也会主动帮助红梅,给她讲解干农活的技巧,帮助她了解、学习一些农耕工具如何使用……
也是在赵砚田夫妇的帮助和关心下,红梅感到了来自异乡的关怀和温暖,几人关系很好,玉兰一口一个大妹子,而红梅则一口一个玉兰姐,砚田哥。
在赵砚田家中居住时,红梅偶然得知了二人的苦恼,玉兰与赵砚田结婚有几年了,但是却始终没有孩子,不是不想要,而是要不上,二人心中焦急。
红梅得知后,时常开导二人,毕竟二人年轻,身体也没啥问题,放宽心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来找了。
两年多后,玉兰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得偿所愿怀孕了,十月怀胎,终于瓜熟蒂落,可玉兰却因为难产,生下孩子后去世了,赵砚田攥着玉兰的手哭的撕心裂肺,恨不得跟着玉兰一起走。
红梅一红眼睛肿的像个核桃,在一旁安慰赵砚田,好好照顾孩子,看着幼小的、哭闹着的孩子,赵砚田这才有了活下去的念头。
但赵砚田一个大男人,照顾孩子手忙脚乱,最终这样的重担便落在了红梅肩膀上,只是在孩子4岁那年,赵砚田又出了意外。
1976年7月,一场大雨侵袭,储存粮食的仓库岌岌可危,赵砚田和众人一起“抢救”粮食,谁料,大雨夹杂着狂风,更加猛烈,摇摇欲坠的仓库轰然倒塌,赵砚田被砸在下面,再也没起来。
红梅得知后哭的肝肠寸断,看着年仅4岁的玉刚,红梅做了一个决定,要带着孩子一起回北京,乡亲们纷纷劝说。
“你一个未婚的大姑娘,带着一个孩子影响名声,以后若是结婚,孩子就是阻碍……”
乡亲们话说的直接,却也是实话,可玉刚失去了母亲,又失去了父亲,如果红梅不抚养他,他多可怜呢?
红梅坚持带着4岁的玉刚回到北京,这才有了开头一幕。
后来,红梅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结婚生子,和丈夫共同养育玉刚在内的三个孩子,对三个孩子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一家五口生活幸福!
信息来源:顶端新闻2024.3.2422岁未婚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家被母亲指责,没想到,随后她却抱过孩子:我和你一起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