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陈雪,今年38岁,初中学历,结婚已经十五年了。

丈夫在外地做装修包工头,我自己在我们所在的小城市开了一家美容店,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衣食无忧。

我们育有一儿一女,儿子上初中,女儿还在读小学,生活说不上多轻松,但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



我来自一个小山村,家里兄妹三个,我是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辛苦了一辈子,靠种地和一点零工把我们拉扯大。

小时候家里穷,弟弟出生那年,我刚上小学,父母为了供他读书,硬是让我和妹妹提前辍学回家干活——那时候我就知道,“儿子”这两个字,在我们家,是被供着的存在。



虽然我心里不舒服,但也认了。毕竟那时候我还小,也不懂反抗,只能默默接受。长大后我嫁到了城里,靠自己和丈夫一点点打拼出现在的生活,也算是苦尽甘来。

可我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对儿子偏心的毛病,竟然一点没改,反而越演越烈。

02

每年的春节对我来说,其实并不轻松。



虽然表面上是回家团圆,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场“考验”。

从腊月二十开始,我就要忙着准备年货。

腊肉、腊肠、海鲜、干货、酒水、糕点,甚至连父母爱喝的保健品、弟妹孩子的衣服鞋子玩具,我都一一备齐。



光是这次的年货,我粗略算了下,花了三万多块钱。

“姐你别买太多,爸妈这边也会准备。”我妹妹曾经提醒过我。

可我知道,她说的是客气话。每年回家,家里那些所谓的“准备”,其实只是给弟弟一家准备的——我和妹妹,只能“蹭吃蹭喝”。



今年我提前两天回去,车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我和两个孩子坐车,丈夫忙着工地的事,初五才赶回来。刚进家门,母亲就笑眯眯地迎出来:“哟,这么多东西啊,快拿进来快拿进来。”

我心里有点高兴,觉得母亲终于意识到我的付出了。可没过多久,我就明白自己又天真了。

“这些东西得分开放,不能都堆在厨房。”我提议着,想着把贵的食材先收起来,留着年初几全家聚餐时再吃。



母亲却摆摆手:“厨房放不下了,先拉去你弟家,他那边宽敞。”

我一愣:“妈,这些是我带回来的,怎么能都给弟弟?”

“你不也住几天就走了?你弟家有孩子有老婆,吃的多,放他那边保管着。”

听母亲这番话,我心里一阵发凉。那一大堆东西,有些是我特意在城里排队买的,有些是我女儿爱吃的进口零食,还有丈夫最喜欢的腊牛肉,全都被“保管”到弟弟家了。

我强忍着没发作,想着过年图个和气。

可到了初七返程那天,矛盾彻底爆发了。

那天早上,我起得早,想着把东西装车回去,毕竟还没开学,两个孩子在家也得吃点好的。结果我去弟弟家敲门,弟妹却一脸不耐烦地说:“姐,昨天妈说了,这些都给我们了,你们不用拿了。”

我当时就懵了:“我买的东西,凭什么都给你们?”

“你是姐姐嘛,给弟弟点怎么了?再说,爸妈都点头了。”弟妹理直气壮地回了我一句。

我气得转身就走,回到家找母亲理论。

“妈,你这不是偏心是什么?我花钱买的,凭什么让我空手回去?”

母亲却一脸委屈:“你弟家条件差点,你有钱多担待点不行吗?你是姐姐,姐姐就该让着弟弟。”

我哭笑不得:“我一年到头给你们寄钱买药,带孩子回来看你们,买的都是贵的好东西,怎么就应该让着了?我妹妹就没回家,你们怎么不让她买?”

母亲叹了口气:“你妹也不容易,前阵子刚失业。再说了,她是嫁出去的女儿,回来就是客。”

我心里一阵讽刺:“那我呢?我难道不是嫁出去的吗?我不是客?”

我想起今年过年,吃饭时永远是弟弟先夹菜,他儿子要吃什么,母亲立马去厨房做,我女儿说冷,母亲却说:“穿那么少怪谁?”

我想到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三口缩在老房的次卧,弟弟一家睡着大床房,暖气十足。

我想到这三万块钱,换来的不是感激,不是亲情,而是一句“你是姐姐就该让着”。

那一瞬间,我心冷了。

我收拾好行李,把孩子叫上车,准备返程。

车刚启动,父亲出门看了我一眼,冷冷地说:“你小气什么?又不是没吃着,斤斤计较。”

我没回头,低声说了一句:“明年不回来了。”

这一句话,像石子投进湖水,激起一圈圈涟漪,但再无回应。

回程的路上,女儿问我:“妈妈,我们明年还回姥姥家吗?”

我沉默几秒,笑道:“等你长大想回,就自己回吧。”

03

我知道,这些年回娘家,是为了尽孝,是为了团聚。

可亲情如果只是一方付出,另一方心安理得地索取,那就不是亲情,而是一种道德绑架

我不想再带着委屈回去,也不想让孩子认为,爱就是不断地让步、妥协和隐忍。

我依旧会给父母寄钱,逢年过节也会问候,但回家这件事,我要慎重考虑了。回不去的,不是路,而是那颗早已凉了的心。

有时候,人不是对家失望,而是对偏心的爱彻底放弃了期待。

母亲说我是姐姐,要让着弟弟。

可我也是母亲,我知道,爱,是不能偏心的。

我不恨父母,也不怪弟弟,我只是,终于学会了,为自己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