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周代,融合了古代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生长,是祭奠祖先、亲近自然的好时机。这一天,人们通过插柳、扫墓、吃时令食物、遵守禁忌等传统习俗,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也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一、清明习俗:1要插,2要扫

1要插——插柳条,迎福气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白头”,这句俗语道出了插柳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清明时柳树发芽,人们将柳条插在屋檐下、门框上,或用柳枝编成环戴在头上,寓意驱赶霉运、留住春天的福气。在江南地区,还有“戴柳成荫”的说法,希望柳条能为家人遮风挡雨,护佑安康。



2要扫——扫墓祭祖,传承孝道

扫墓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人们带着鲜花、纸钱、酒食到祖先墓前,清除杂草、添上新土、摆放祭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感恩。

在福建、广东等地,扫墓时还会焚烧纸扎的“金山银山”“房屋车马”,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衣食无忧。这些仪式不仅是对亲人的缅怀,更是提醒后人不忘根本,传承孝道家风。



二、清明饮食:吃3样,养身又纳福

1. 青团——春天的味道

青团是江南清明必吃的传统美食。用艾草汁染绿的糯米皮,包裹豆沙或芝麻馅,蒸熟后油亮清香。艾草有驱寒祛湿的功效,春天吃青团既能养胃,又象征“团圆美满”。

2. 清明螺——鲜美的时令菜

“清明螺,赛肥鹅”,清明前后的螺蛳肉质最肥美。南方人常将螺蛳与葱姜同炒,嗦一口鲜香满口。螺蛳壳薄易碎,吃时需要耐心,也寓意着“破除霉运,好事多磨”。

3. 荠菜——药食同源的春菜

荠菜是清明时节的野菜之王,民间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用它煮鸡蛋、包饺子,能清热明目。老一辈常说“清明吃荠菜,眼亮心不衰”,既是养生智慧,也寄托了对健康的期盼。



三、清明禁忌:忌4事,避晦气

1. 忌穿大红大紫:扫墓是庄重的场合,穿着素色衣服表达对先人的尊重。民俗认为,鲜艳的颜色容易“冲撞”祖先,也显得不够虔诚。

2. 忌傍晚扫墓:古人讲究“阳气盛时祭祖”,扫墓最好在上午至下午3点前完成。太阳落山后阴气渐重,尤其老人小孩容易受凉生病。

3. 忌嬉笑打闹:墓地是肃穆之地,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会被视为不敬。福建一些地方至今保留着“扫墓不语”的规矩,全程安静完成祭拜。

4. 忌探亲访友:“清明不串门”的习俗源于寒食节禁火的传统。古人认为这天阴气较重,去别人家可能带去晦气。如今虽不必严守,但扫墓当天还是以祭祖为先。



四、传承习俗,安康顺遂

清明节的每个习俗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插柳条是为家人祈福,扫墓祭祖是传承孝道,吃时令美食是顺应自然,遵守禁忌是敬畏天地。这些传统看似简单,却藏着“天人合一”的哲理。

今日清明,不妨放下手机,带孩子插一枝柳、尝一口青团,在传统仪式中感受血脉的延续,也愿这些古老习俗能助我们驱散霉运,纳福迎祥,安康顺利一整年!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由“秀厨娘”原创,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