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天还没亮透,我听见厨房传来"咯吱咯吱"的声响。推门一看,婆婆正踮着脚在够橱柜顶层的面粉袋,睡裤下露出一截护膝。
"妈,我来吧。"我赶紧过去帮忙。
"吵醒你了?"婆婆拍了拍手上的面粉,"我想着今天试试新方子,多加点儿酵母,面发得快点。"
我看着她眼下的青黑,知道她又没睡好。自从上个月决定开包子铺,她每天都是这个点起床。
1.
孩子上幼儿园的事定下来那天,婆婆在饭桌上突然说:"我跟你爸商量着,要不我们支个早点摊?"
我筷子顿在半空。公公的关节炎到了阴雨天就发作,婆婆的腰也不好,去年还住院调理过。
"妈,太辛苦了吧?"
"辛苦啥,"婆婆给我夹了块鱼肉,"你爸以前在单位食堂干过,揉面是把好手。再说..."她声音低下去,"现在幼儿园兴趣班动不动就几千块..."
我鼻子一酸。上周家长会,老师说最好报个英语启蒙班,一学期6800。我推说再考虑考虑,没想到婆婆记心里了。
2.
办证比想象中麻烦。我们跑了三趟街道办,材料总是差一样。那天又被告知要补充健康证,走出办事大厅时,公公突然说:"要不...先摆几天试试?"
"那怎么行!"我立刻反对。婆婆却若有所思:"小区后门那个拐角,早上人挺多的..."
第二天凌晨四点,我们推着改装过的婴儿车出摊了。车上架着蒸锅,滑稽又心酸。天蒙蒙亮时,第一个顾客来了,是隔壁楼的张老师。
"孙阿姨?真是您啊!"她惊讶地看着我们简陋的装备,"我要两个肉包,三个菜包。"
婆婆笑得眼睛眯成缝:"第一天开张,送你个豆沙包。"
3.
第三天就遇上麻烦了。我们正忙着收钱,突然有人喊:"城管来了!"
我手一抖,豆浆洒了一地。只见两个穿制服的年轻人走过来,我心里直打鼓。
"阿姨,这里不能摆摊的。"高个子的说。
婆婆局促地在围裙上擦手:"同志,我们证在办了,就是..."
"健康证办了吗?"矮个子的问。得知我们正在办理,他叹了口气:"这样吧,你们先把摊收了。前面两百米有个便民疏导点,去那儿问问。"
没想到这么顺利。后来才知道,是张老师丈夫在城管局工作,帮忙打了招呼。
4.
正式入驻疏导点后,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婆婆发明了"儿童套餐":一个小包子+迷你豆浆,用卡通纸杯装着,很受家长欢迎。
但最受欢迎的还是公公的独门绝活——梅干菜肉包。每到出笼时间,摊位前就排起小队。
"老孙,今天多给我留两个!"经常光顾的李大爷说,"我老伴就爱吃你家的。"
有天收摊时,我发现婆婆偷偷往李大爷袋子里多塞了两个:"他老伴住院了,听说是不太好的病..."
5.
一个月后算账,扣除成本赚了五千多。婆婆执意要给我六千:"给小宝报那个英语班吧。"
"妈,这..."
"拿着。"她把钱塞进我包里,"下个月咱们换个好点的蒸锅,生意还能更好。"
那天晚上,我听见主卧传来婆婆的声音:"...没事,贴两天膏药就好了。明天你多和点面,我歇会儿..."
我从门缝看见公公正在给她揉腰,床头柜上摆着熟悉的止痛贴。
6.
入冬后,婆婆买了条驼色围巾给我:"商场搞活动,满300减50。"
我一眼认出这是她常看的那个专柜,原价至少五百多。后来收拾衣柜时,我发现她那条戴了十年的旧围巾不见了。
周末我带她去逛街,故意在那家店停留。"这条适合您。"我拿起条暗红色的。
"不要不要,我..."
"满600减200,咱俩一起买更划算。"我晃了晃手机里的优惠券。
她终于笑了,眼角的皱纹像包子褶一样舒展开来。
7.
现在每天早上,看着孩子啃包子的满足样,我就想起婆婆说的话:"过日子就像发面,急不得。温度够了,时间到了,自然就胖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