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说复试时导师录取学生的一些潜规则,其中包括大学基础专业课成绩必须好,英语能力要过关,穿着要得体。不过笔者还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生在复试当天穿了一身相当笔挺的西装去面试,结果恰好遇到那个比较有个性的导师。导师看了他的样子,竟然直接把男生刷下去了,哪怕成绩再好也不行。
因为导师觉得他是来考试的,又不是参加工作的,穿得像个卖保险的,反而显得有些油腻,不如穿普通的学生装。不过排除这些性情古怪的老师,其实从复试时老师问的问题中就能大概知道自己能否稳上岸了。
复试时老师若不问你“这些问题”,基本等于被刷,过来人亲口说出
还有一位女生说自己当时参加考研复试,老师随便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跨专业考我们这个专业?而这个女生当时确实没有想好合适的回答方式,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因为这个专业不考数学,并且不限制跨专业。
老师听完笑了,觉得这个女孩子特别实诚,最后给了她一个比较理想的录取结果。当时大家就觉得其实第一印象很重要,而导师问的问题往往代表了导师对考生的第一印象是好还是坏。今年刚刚结束的考研复试,有的同学已经收到了自己的录取结果,无论是上岸还是落榜都早有预兆。
有一位同学说自己已经准备去打工了。他回忆了一下自己复试时的过程,面试抽到的问题他没有答出来,交流过程中只有两个老师问了他问题,其他三四个老师都埋着头,看都没看他一眼。
他们问的问题不全是专业问题,大多是关于实习和工作经历的,其中有一个关于专业知识的问题他也不懂。这个时候老师问他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学生说没有了,于是回家后就收到了自己未被录取的结果。
那么这能说明什么呢?通过这些过来人的亲口总结可以发现内情
如果导师在复试时没有直接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那他大概率不太想录取你。有一个四川的考生被问了一些比较偏向个人经历和奖励方面的东西,最后也落榜了。
这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一个导师如果对考生的专业知识不挑剔,那这位考生基本上就没戏了,说明他根本不在乎考生的能力是否过硬,对考生根本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复试的时长,才会象征性地问几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似乎给了考生一些面子,但仔细一想,如果在考场上,导师对自己与读研相关的东西都不感兴趣,那他又怎么可能收自己做学生呢?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考专业类型的大学时,比如你去外国语类型的学校参加复试。
如果导师不太注重你的外语能力,要么是他们发现你的英语成绩本来就比较差,从而对你直接失去希望,要么是根本不打算考查你的专业实力,这都会预示着你落榜的风险变大。
学生还可以拿着自己的简历进行自查。去985高校要知道,它们基本上都是研究型高校,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科研潜力或已有的科研背景。如果这些方面欠缺,仅凭分数高,在复试时就很容易被那些分数低但科研经历丰富的学生逆风翻盘。
这就是为什么今年985高校有好几个400多分的考生被淘汰了,肯定不是因为他们在复试时出现了结巴、紧张这种低级问题,而是他们的简历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和期待,再加上本科出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家对此要现实一些,本科不好的话,谨慎报考那些好学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