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广州街坊李伯又准备好了纸钱和鲜花,一早搭车前往位于番禺的祖辈墓园。“拜山还是一定要去的”,66岁的李伯提着祭品,语气坚定。他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退休后每年清明前都抽出充裕时间打理先人的墓地。
然而,同一城市的另一端,28岁的上班族阿俊却打算趁难得的假期在家“叹冷气”休息,并没有回乡扫墓的计划。“平时工作好忙,好不容易放假,真系想透返啖气”,阿俊坦言道。
▲图源网络
对于清明节“拜山祭祖”这一传统习俗,不同年代的广州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与选择。这背后既有现实压力的差异,也有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巨变,更有价值观和信仰的更迭……
01
清明三日假,瞓觉都未够
在李伯这一辈人眼中,清明拜山是天经地义的事。“我细个嗰阵,无论工作定读书,清明一定要请假回去扫墓”,李伯回忆道。当年交通不便,他年轻时每逢清明都要提前一天步行回村,和宗亲一起上山拜祭祖先。如今交通发达了,他反而觉得年轻一代回来的更少了。
“依家啲后生话忙,成年都话走不开”,李伯叹息道。他认为不管多忙,祭祖这件传承祖宗嘅大事都不该忘记,“呢个系敬祖之本,唔好等到失去了先至后悔”。在他看来,拜山不仅是清扫墓地、寄托哀思,更是对子孙的教育——让年轻人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图源网络
“现在的年轻人清明节都当放假,拜山好似变成任务咁”,阿俊的看法截然不同。他是土生土长的90后,但大学毕业后一直忙于在天河创业。由于祖籍在粤西农村,每年清明回乡扫墓对他而言成了一件“有心无力”的事:路途遥远不说,每次回去人山人海,墓园堵车严重。“与其花成日时间赶路,不如留系广州休息下或者同朋友出去走走”,他直言清明更愿意用于自我放松。
阿俊承认小时候也跟父母拜山,但那更多是听长辈安排,自己并没有太多情感投入,“就系例行公事,完成任务噉”。如今工作忙碌压力大,他宁可把宝贵的小长假用于充电。“我对过世嘅公公婆婆都有思念嘅”,阿俊说,“但缅怀唔一定要去坟前烧纸,上网上香或者心里记着都得啦。”在他和不少90后、00后看来,清明节于自身更多是一个“公共假期”而非必须郑重对待的祭祖日。
▲近年新兴的电子祭拜,图源网络
现实压力的不同,导致了清明参与度的代际差异。一方面,像李伯这样的长辈大多已退休或工作宽裕,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准备祭扫仪式,他们坚信传统不可荒废;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正处于学业和事业的奋斗阶段,节奏快、压力大,清明3天小长假显得弥足珍贵。很多广州的上班族清明仍需值班或加班,学生则忙于功课和考试,实在抽不开身参与繁琐的拜山行程。即便放假,不少人也倾向于休息或旅行,放松身心。
近年有媒体曾报道,有超过八成的年轻受访者表示清明节祭祖的频率较过去有所降低,许多人因为在外地求学工作而难得返乡。当拜山遇上快节奏生活,传统仪式感与现实休闲需求发生了直接冲突。“清明就三日假,真係攞嚟瞓觉都未够……”,阿俊半开玩笑的话语,道出不少都市青年的心声。
02
清明系一家人团聚嘅机会
除了忙碌与否,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清明祭祖的氛围。在70后陈先生记忆里,清明拜山曾是一场盛大的家族聚会。52岁的陈先生是广州郊区人,他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清明父亲都会召集族中十几户人家一同拜祭祖墓。
“嗰阵成条村几十人一齐上山,抬烧猪、提果篮,好热闹”,他说,以前老家讲究“行正清”(即清明当天全族一起扫墓),长辈们带领晚辈按家族辈分给每位先人磕头,上香烧纸,一路从大房拜到细房。在山头祭拜完,族里还会席地而坐分食祭品,长幼同乐,其乐融融。
▲图源网络
“嗰时候拜山系增强宗族纽带嘅大事,一齐追忆先人、联络感情”,陈先生感慨道。然而,时代变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施行,陈先生这一代兄弟姐妹寥寥,大多数堂表亲也移居各地或定居海外,“好几年先见一次,大家都生疏啦”。
近年来他清明回乡,往往只剩下自己这一房寥寥几人。“我就一个仔,要应付两边老人嘅坟”,陈先生苦笑说,家族规模的小型化让祭祖变成了一家一户各扫各的,“宗亲一场变得好零散”。他的独生子女今年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清明未必能赶回来陪他。“下一代同自己亲戚都唔熟络,要佢哋撑起成条家族,确实难”,陈先生不无担忧地表示。“清明其实系一家人团聚嘅机会”。
▲图源网络
相比长辈对宗族式微的感慨,不少年近不惑的80后反而更加珍惜如今“小家庭”式的扫墓模式。
39岁的王慧敏在广州土生土长,祖辈的坟地安葬在白云山脚的公墓。她告诉我们,自己每年依然坚持跟随父母去拜山,一方面是尽孝心,另一方面也是享受一家人难得的相聚时光。
“依家大家平时都忙,各散东西。清明我哋细家庭聚埋一齐,上山拜祭,下山食餐饭,聊下屋企以前嘅往事,感觉一家人更加亲近咗”,王慧敏说道。在她眼里,现代城市里的家庭关系日渐疏离,清明扫墓反倒成了维系亲情的纽带之一——哪怕参与的只是三五亲人,也胜过彼此各自忙碌不相往来。“小时候一大家族拜山嗰种场面已经少有啦,但我觉得简简单单一家人去祭拜先人,都系一种传承同团圆”,她说。
▲图源网络
不过,更年轻的一代对这种家族或家庭聚会本身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20岁出头的林同学是广州某高校的大二学生,今年清明他跟随父母回乡下扫墓时发现,自己和堂兄弟姐妹们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话题。
“一年见一次面嘅表哥表姐,远不如成日网上嘅朋友咁熟络”,小林直言,他平时社交圈主要是同学和网友,和其他亲戚几乎零交流。像他这样的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核心家庭长大,与表亲、族人的互动远不及父辈那样密切。“要唔系阿爸逼我去拜山,我自己系唔会想去嘅”,林同学坦率地说,缺乏与宗亲相处的感情基础,让他对祭祖的意义难有切身体会。
▲图源网络
在陌生人社会的大都市里,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把时间投入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和社群,对于一年一度的家族性集体活动则兴趣缺缺。这种宗族观念的淡化正是当下代际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
有学者指出,从前清明祭祖是加强血缘联系的重要手段,而如今独生子女们更像原子化的个体,若年轻时未能建立起与家族的连接,日后只会愈发疏远甚至断亲。当家族记忆不再鲜活,清明节在一些年轻人心中也就逐渐失去了“不得不”的分量。
03
烧纸钱下面嘅人真系收到?
除了物理距离和情感联结,观念信仰的变化更是导致代际冲突的核心。对于清明烧香烧纸等传统做法,60后的李伯和很多长辈都坚持认为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俗,“梗係要照做,表示我哋后生冇忘本”。在他们看来,焚烧纸钱并非真的认为祖先在阴间能花到,而是寄托子孙对先人的思念。
每年清明,李伯都会认认真真烧足纸钱、磕头上香,觉得心里才踏实。他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的禁烧令颇不以为然:“烧纸拜祭祖先,系我哋传统风俗,点解话係迷信唧?”李伯质疑道。在老一辈眼里,“封建迷信”这个帽子不应该轻易扣在祭祖习俗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徐怡涛教授也曾公开表示,要严格区分迷信活动和传统民俗,不应将后者一棍子打死。
▲图源网络
很多长者担心,如果连烧纸这一寄托哀思的方式都被禁止,习俗本身可能也难以为继,“对先人的敬意就无从表达了”。
然而,在刘畅看来,烧纸钱这一套确实是过时又不环保的做法。29岁的刘畅是一名互联网公司职员,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90后。她直言自己对清明祭祖的意义并不怀疑,但无法苟同烧纸焚香的形式:“又系烧纸又系烧炮仗,会污染环境又有火灾危险,而且讲真,烧咗啲纸钱,下面啲人真系收得到咩?”
刘畅自小接受现代科学教育,对鬼神之说不以为然。“我阿爷成日话,要买金银衣纸畀先人用”,她摇摇头,“既然个个唔做嘢都有钱收,噉佢哋啲钱又可以用喺边度?唔符合经济规律嘛!”与其烧大量纸扎公仔、豪华别墅给亡者,不如为生者多做些实际的关怀——这是不少年轻人的观念。
▲图源网络
社交网络上每逢清明都有类似讨论,很多网友质疑传统祭扫方式的合理性:“山头度到处烧嘢,搞到满天烟,先人地下有灵都唔开心”、“祭祖重在心意,何必局限于烧纸这种形式?”更有激进的声音断言祭祖烧纸就是封建迷信,应尽早摒弃。持这种看法的以年轻网民居多,他们希望以现代文明的方式取代旧有陋习。
观念的碰撞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一方面,政府近年来倡导“文明祭扫”、“绿色清明”,广州等城市明令禁止在林地焚烧纸钱和燃放鞭炮。不少地方殡葬管理部门推出了鲜花换纸钱、集体共祭、网上纪念馆等新型祭祖方式。
▲图源网络
数据显示,在前几年疫情防控催生的新风尚下,广东清明假期通过“云祭扫”平台进行网上祭奠的就有近59.1万宗。年轻人对这些数字化、低碳化的祭祖方式接受度很高——手机上点烛献花、写留言寄思,相比奔波山野既便捷又环保。今年清明,刘畅就通过微信小程序为远在外省的爷爷点了一支虚拟香,“虽然冇亲身去墓前,但我都有好好缅怀佢嘅”。
另一方面,长辈们对“云拜祭”“代扫墓”等新事物则颇不认可。“咁你哋好冇诚意噢!”有广州的老人家听说子女想在自己百年之后用网络祭拜,直摇头表示无法接受。在他们看来,不亲自上山行一遭、不手握香烛磕三个响头,隔着屏幕点几下鼠标就算尽孝,未免太过敷衍。正因如此,每到清明广州仍有大批老人坚持亲赴墓园。据统计,在2020年之前广州每年清明参与现场祭扫的市民多达600万人次。
▲图源网络
哪怕近年需要线上预约限流,清明期间白云山脚依然可见扶老携幼前来拜祭的身影。为照顾这份传统情怀,广州地铁曾经在清明期间特别允许乘客携带少量香烛纸钱乘车,这一举措被市民称赞“有道人情味” 。
04
潮流已改变,根基尚能存?
面对新时代的冲击,清明拜山祭祖这项古老习俗正在广州悄然演变。一些繁复的礼节被简化,例如过去祭祖必备的烧猪、发糕、清明蔗等,如今许多家庭改用鲜花、水果代替,既表达心意又避免浪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清明期间去烈士陵园献花、参与公益纪念活动,以更契合自身价值观的方式寄托哀思。
当然,也有相当比例的90后、00后表示愿意传承拜山传统,只是希望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的小范围调查发现,在接受采访的36位00后中,有七成以上目前仍是在长辈要求下被动跟随拜山,但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主动带自己的家庭延续祭祖,仍有近六成受访者表示“会坚持”。
▲图源网络
一名大三学生对我们说:“拜山让我清楚知道我的根喺边度,我愿意一直做落去。”也有00后表示将来会拜山,但“只会拜到爷爷奶奶嗰一辈”,再往上的先人恐怕就无从顾及了。
可见,在传承与革新之间,年轻一代也在寻找平衡点:既不完全抛弃传统,也不拘泥于旧有形式。“传统民俗随着年月而演变,其实再正常不过” 。
▲图源网络
清明拜山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既有可能在现代城市中逐渐式微,也有机会以新的面貌焕发生机。
或许若干年后,我们祭奠先人的方式将与今日大不相同,但只要对逝者的思念是真诚的,这份清明文化的核心就不会消失。一如王慧敏所言:“缅怀先人嘅方式可以变,但不变嘅系嗰份心意。”在快节奏的广州,代际之间关于拜山祭祖的对话还在继续。
▲图源网络
在人情味与时代感交织的羊城,我们既能听到长辈的谆谆嘱托——“慎终追远,勿忘本”,也能理解晚辈的轻声呢喃——“牢记心中,形式不拘”。相信这座包容多元的城市,终会找到一条传承清明文化的新路径,让“根”与“潮”在代际更迭中相融共生。清明时节,让我们既踏青迎新,也追思致远,在传承中寻求改变,在改变中延续情感。
各位自己友,
你还会坚持传统祭拜吗,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羊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