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亦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思源的文化内涵。为弘扬传统民俗,商丘博物馆特推出“纸鸢书情:清明寻春绘筝”主题社教活动,以纸鸢为纽带,串联历史、艺术与亲子互动,带领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3月30日上午10点,“纸鸢书情:清明寻春绘筝” 清明节主题社教活动在商丘博物馆一楼历史课堂内如期开展。来自商丘市区的20组家庭为我们的活动增添勃勃生机。

01

清明文化讲堂:溯源千年,对话传统



活动伊始,志愿者以生动图文和趣味问答,带领小朋友们回溯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从清明节的悠久历史到扫墓、踏青、放纸鸢等多元习俗,深入解读清明节“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核。

纸鸢故事:从通讯木鸟到非遗传承

通过现场图文讲解,讲述风筝两千年的演变史:从鲁班“削竹为鸢”的智慧,到唐宋文人墨客笔下“闲逐儿童放纸鸢”的风雅,再到“剪断筝线寄哀思”的民间祈福传统。小朋友们了解了纸鸢扎、糊、绘、放的四大技艺,感受在文化发展的当下,风筝制作技艺是如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亲子共绘:卡通文物跃然纸鸢

经过简单讲解介绍后,每组家庭领取空白纸鸢与绘画工具,以商丘博物馆馆藏文物为灵感,绘制专属卡通图案。青铜器的纹饰、陶俑的造型、书画的意境,在小朋友们的笔下焕发童趣新颜。家长与小朋友共同发散思维、构思创作,体验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碰撞。



02

成果展示:纸鸢寄情,定格春忆

创作完成后,小朋友们手持纸鸢作品在博物馆中庭合影留念。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色彩斑斓的风筝,更是亲子协作的温馨瞬间与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商丘博物馆“纸鸢书情:清明寻春绘筝”的清明节主题社教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清明习俗与非遗技艺,通过协作绘画,增进家庭情感,将馆藏文物转化为卡通元素这一行为,也能够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大家对商丘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个清明,在慎终追远的同时,共赴一场与春光的约定,让纸鸢载着历史的温度与亲情的暖意,飞向更辽阔的文化天空。

来源:商丘博物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