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桐淦先生又出新作。
这一次他写了自己的家乡。还是他的文风,还是他擅长的报告文学。我一口气读完,兴味盎然,不禁掩卷感叹:一个作家何其有幸,能够生长在这样的小镇!一个小镇何其有幸,能够得到著名作家的垂青!这种双向的“确幸”造就了一部精彩的民俗文化史诗。
溱潼,既是江苏省的百家名镇,又是中国特色小镇和全国重点镇,获得过太多的头衔,但是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还是“溱潼会船风情小镇”这个金字招牌。周桐淦以《水上狂欢到溱潼》为题为小镇立传,恰恰就是瞄准了溱潼会船这一最大特色。会船就是赛船,与其他地方端午划龙舟相似。不同的是,溱潼会船是在清明之时。其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连续性之强,举世罕有其匹,已经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周桐淦考证,溱潼会船已有880年的历史。更为神奇的是,作为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它历经种种战火内乱都没有中断过。周桐淦以文学形式完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记录,通过对会船程序、船只形制、祭祀仪式的细致描写,构建起完整的民俗文化谱系。更具突破性的是,周桐淦敏锐捕捉到会船节在当代的嬗变——从单纯的祭祀活动发展为融合文旅、商贸、竞技的综合性文化盛典。这种对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文学呈现,既保留了文化基因的本真性,又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这是一本十分好读的书,一旦开卷,就难放下。全书用10个篇章,写了溱潼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写了溱潼的食物风物和人物,堪称一部鲜活的全方位的小镇文学方志。周桐淦的文风晓畅,如话家常。即使考古,即使论政,全都化为白话,不存一点疙瘩。仅从全书的目录,就可一窥作家语言的特色和魅力,诸如“水上狂欢的狂”“地理溱潼的溱”“溱湖八鲜的八”“喜鹊湖的鹊”“文化名镇的文”“湿地温泉的泉”“人杰地灵的杰”等,还有“既做下访人,又当上记户”“异想天开,把溱湖‘搬到’县城来”“做配角的,一定要有主角的责任意识”“担心着干事,才会有开心一刻”等,这些文字或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让人一目了然;或言浅意深、富含哲理,让人醍醐灌顶。其功力是以作家的知识见识为底蕴的,是以作家的真诚真情来赋能的。
这是一本精心写作的书,浸透了作家对家乡的情感。周桐淦在后记中说,家乡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也是一首不太容易唱好的歌。他用7个月的时间创作本书,原以为好写,因为“家乡时刻在我心中”,但越是接近在键盘上“落笔”的时候,心中越是没底。于是他查阅大量文献,走访四乡八镇,在一场接一场的座谈和采访中,方才逐渐厘清了溱潼会船近900岁的生成、延续、发展和振兴的脉络,逐步拟定了本书写作的纲要。于是,我们通过全书领略了时空变幻中的小镇风情。这是作者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这种情感投射使文本超越了简单的地域书写,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作者与读者的情感纽带。
这是一本具有多重意义的书。溱潼的历史是江苏小镇的样本,溱潼的现状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新图景的写照,因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溱潼这个里下河的小镇也是中国的缩影。作为非虚构文本,《水上狂欢到溱潼》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解构与重构民俗文化的现代意义。作品通过梳理溱潼会船从“民间祭祀”到“政府主导的民俗节庆”的演变,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转型。全书的最后三章,实写了这种转型的详细过程,让我们看到并感受到新时代的活力与希望。它以民俗为镜,映照出中华文化的韧性与创造力,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非虚构写作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桐淦的创作实践以其独特的题材、深刻的情感和多维的文本价值,确立了“以文化叙事回应时代命题”的独特地位,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兼具美学高度与现实关怀的书写范式。他以文学笔法激活历史记忆,用文化自觉重构地域叙事,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开辟了新的写作维度。《水上狂欢到溱潼》不仅是一部关于会船节的文学志书,更是一曲回荡在新时代的文化交响,其价值将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彰显。
(作者刘旭东为江苏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