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耀高原,永念英烈

——缅怀征战雪域高原的汽车兵英烈们!

  • 袁廷掌

在西藏的雪域高原上,珠峰巍峨矗立,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这片壮美的土地上却镌刻着无数高原汽车兵用生命书写的悲壮史诗。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穿越“死亡天路”,却在途中被风雪、塌方、冰河吞噬了生命,牺牲长眠于边疆的高天大地江河湖泊之中,他们用青春热血铸就雪域高原永存的丰碑:



一、雪域天险中的生命代价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内地60%,极端天气频发,塌方、雪崩、泥石流如影随形。汽车兵常年奔波于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及几千公里的边防急造无人保养的毛坯运输线——死“亡公路”上,仅川藏线自1954年开通以来,已有647名官兵牺牲,1800多人伤残,2600多人留下终身疾病。

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加加渡口、强拉山金银滩、怒江七十二道拐等地,更成为吞噬生命的天险:

扬子灿,车翻怒江72道拐崇山骏岭高山峡谷中牺牲,林得举伤残;吴洪道,车翻川藏北线吉塘山谷中,车上人员全部牺牲;龙明海,车辆坠入雅鲁藏布江,葬身激流,遗体至今没有找到;熊成美运送物资到边防,牺牲加加渡口;洪昌金、陈安福:1979年因车辆爆炸牺牲于强拉山下。

二、血色记忆:集体牺牲的壮烈时刻

我们高原汽车兵的牺牲常以群体形式出现,凸显任务的极端危险性:

川藏线“十英雄”事件(1967年),李显文等十名官兵在川藏线帕隆拉月塌方区,执行任务时遭遇特大山崩,全员被掩埋。他们曾多次冒险清理路障,最终被中央军委追授“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称号。

在后藏日喀则吉隆县喜玛拉雅山脉,汽独二营一连车队翻越强拉山天险时,突发雪崩(1979年),三名战友被雪崩冲入谷底,连同车辆一同掩埋,烈士后葬于日喀则烈士陵园。

“西部奇路”上的张洪, 1990年,班长张洪在折多山检查车辆时被失控卡车挤压牺牲,年仅27岁。他生前安全行驶14万公里,被授予“英雄汽车兵”称号。



三、个体悲歌:青春与亲情的永别

许多牺牲的汽车兵年仅十多或二、三十余岁,人生尚未展开,生命却戛然而止:

徐久培(边防五连文书),押运战略军需物资,因车辆发生大爆炸,而与家人永诀;

丁耀成、杨子灿等休假,新婚仅月余便归队不久,在执行边防运输任务中牺牲,留下遗腹子;张良善(少将),虽幸存,却在妻儿墓前长跪痛哭——妻子难产去世时,他正执行任务未能陪伴。

四、精神传承与时代告慰

尽管牺牲伤残惨烈,高原汽车兵依然铸就了“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三不倒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激励后人。如今,西藏交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雅鲁藏布江上彩虹飞架,青藏铁路贯通,高速公路与机场网络成型,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高原天路终成坦途。

五、永恒的铭记

每年清明,汽车兵途经川藏公路“十英雄纪念碑”时鸣笛致敬;日喀则 烈士陵园内,长眠的英魂与珠峰共守边防。他们的事迹被写入《解放军报》及副刊、载入西藏“雪域老兵”军旅文学史册,丰富了西藏军区后勤运输保障资料库的內函,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制作的高原汽车兵的英勇奋斗影像视频感动了国人。

这些烈士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熟知,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边关无路,以血为途”的誓言。正如昵称“高辕战车”所讲:驰骋在雪域高原天路上的汽车兵,用青春与热血、甚至生命筑起的千万里钢铁运输线,只为祖国万家灯火团圆 ;共和国的旗帜上,永远都传颂着英烈们血染的风采!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 作者简介: 

袁廷掌:1972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当兵,任二连、教练队教练。1981年汽车独立二营撤编,又调汽车16团教导营三连任教练。1983年底转业回地方后,在公安局开警车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作者:袁廷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