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中共杨浦区委承办的“理润申城·杨浦|理论Young帆”项目在上海市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正式启动并举行以“文化传承与创新: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的首场活动。
活动现场,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方等领导出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袁筱一教授、上海社科院邓智团研究员等三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并与来自杨浦区机关单位及文化工作者代表共同探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黄昌勇指出,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甚至两者并不完全重合。杨浦有历史风貌区的优良基础,有青年文化集聚的优势,有独特的公园文化;杨浦的蝶变除了工业秀带和生活秀带,还应有文化产业秀带、发展秀带。未来,杨浦可以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用好这些文化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尤其是要壮大发展培育青年文化,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袁筱一阐释了文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她指出文学可以记录、象征并预言城市的精神与未来,某种程度上,小说比建筑更能抵御时间的侵蚀。很多城市由文学走向世界,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她认为,城市的本质不在于数据和图表,而在于人与空间的互动。文学不仅是城市的记录者,更是赋予城市时间维度的创造者,真正记录了人与城市的摩肩接踵。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文化发展依赖自身和外来两种动力。
邓智团提出,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实现人、文化、经济的有机统一,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人文经济赋能城市更新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挖掘和利用城市的文化原力,激活空间价值,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城市更新将从传统“文物保护”向“文明传承”,从“空间增值”向“生态构建”,从“数字孪生”向“虚实共生”,从“政府主导”向“共建共享”转变,实现文化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互动交流环节,专家们围绕“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杨浦文化品牌塑造”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针对观众提出的“小众文化传承”“数字化时代文学价值”等问题作出专业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原标题:《城市文化的本质在于“人的生活”!在杨浦滨江,专家热议海派城市文化传承创新》
栏目编辑:李一能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曹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