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授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326个单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马迎民等749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授予于波等30名同志“‘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称号。以下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个人生平简介。
于波,男,汉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
扎根寒地40载,开拓“暖医”事业。培训赋能,为基层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开展30余项介入新疗法,开创黑龙江省介入治疗先河。带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成为心脏介入培训基地,为心血管领域培养中坚力量。从松花江到兴安岭,从大医院到基层诊室,他用脚步丈量医者仁心。出生于黑土地的他,誓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里的人民。
马学军,男,汉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在分子诊断领域深耕多年,他始终以“事无大小、做到极致”为信条,紧紧围绕实验室检测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支持和援助以及疾控检测能力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他在复杂挑战中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破解病原“密码”。他始终坚守初心,多次在国际场合分享中国经验,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田军章,男,汉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卫生应急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
心怀工程师情结的他,以信息化思维入局从医之路,始终走在创新前沿。他是紧急医学救援的先锋,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并创新建设了广东省卫生应急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并指导11个地级市建立应急医院,为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作出积极贡献。他踏着时代发展的鼓点,前瞻性布局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牵头研究主动健康AI大模型,每一次创新都彰显着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
邢少云,女,汉族,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在祖国南端的岛屿上,她守护麻风病患者29载。她视患如亲,开展溃疡护理、心理护理、残疾护理及临终关怀等特色服务,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她不懈钻研,破解麻风病难愈合创面难题,应用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将麻风病患者溃疡率从28%降至5%。她躬身基层,长期深入山区进行培训指导,努力提升一线皮防人员的麻风病防治能力。
刘昌,女,汉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
她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在医海深潜攻坚克难。她擅长复杂肝胆胰疾病及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在复杂腹腔感染治疗、老年围手术期管理、肝脏移植方面经验丰富。她育人育才甘为人梯,坚持高标准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她敢创实干、勇开先河,牵头组建陕西省器官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她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立德树人的厚重内涵。
江涛,男,汉族,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
作为脑肿瘤治疗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建立大脑功能区占位手术切除与功能保护新策略,大大降低术后长期功能障碍率;创建以分子病理分型为核心的胶质瘤个体化诊疗方案,推动中国脑胶质瘤诊疗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了中国脑胶质瘤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是他永恒的追求。
孙斌,男,汉族,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挺身而出,积极承担临床救治任务。他秉承白求恩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曾带队远赴非洲国家布隆迪进行援外医疗,克服语言障碍、物资匮乏、传染病多发等种种困难,开展并推广多项适宜性技术,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播撒在非洲大地。30年职业生涯,他始终不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者誓言。
杜怡峰,男,汉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他是一位医者,也是一位师者。从医40余载,他始终把患者疾苦放在心头,致力于帮助神经系统疑难危重病人。他重视传承,除了培养自己的学生,还带领团队赴基层带教指导,足迹遍布全省16个地市。他醉心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与临床治疗,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山东阳谷老化与痴呆研究队列”,牵头组建了中国老年痴呆多模干预联盟。如今,已经是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奋战在临床和研究一线,秉持白求恩精神继续前行。
李伟,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从医30余载,他从草原走出去,又携一身技艺归来,以先进医学技术反哺故土。他以手术刀为笔,带领团队在心血管外科领域屡创自治区“首例”,以600余例的年平均手术量为患者铸就生命防线,让患者重获新生。他心怀大爱,跨越国界,让74名蒙古国先心病患儿绽放笑颜。他用精湛医术为生命护航,以医者担当诠释白求恩精神。
李琳,男,汉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士。
坚守偏远山区,他成为了牧区的一枚生命坐标。早年作为连队卫生员,他8年换3匹马,用坏3个药箱。为服务牧民,他自学哈萨克族语言,用自家房子搭建“生命驿站”。40年间,在山上、牧业点,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宛如坚韧的白杨扎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李国庆,男,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及泛血管医学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他坚守西部边疆,推动新疆心血管病专业跻身国家级学科高地;他搭建了多项关键技术平台,突破多项诊疗技术瓶颈,填补了疆内技术空白。他以第一术者身份完成各类心导管手术15000余台,常年致力于人才培养、培训,极大提升了新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质量。无悔的付出,源于医生这个职业、救治患者这项使命。
杨世霞,女,汉族,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村医、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她放弃城市繁华,奔赴条件有限、交通不畅的白秧坪村,甘当一名村医。25年如一日,她背着药箱、带着雨具,穿梭在乡间小道,接诊患者10余万人次。村民的健康状况她烂熟于心,孩子的乳名她脱口而出。她总说:“只想踏实守着乡亲,干好村医工作。”这份质朴坚守,让她成为乡亲心中最美的健康守护者。
杨家印,男,汉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器官移植中心兼肝移植中心兼肝移植病房主任、主任医师。
他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上,把肝移植平均费用大幅降低,为西部边远山区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福音。他牵头建立西部边远地区移植病人长期随访体系,提高了他们的中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他潜心研究肝移植新技术,牵头建立了系列肝移植华西技术体系,并通过“一带一路”肝脏微创技术培训班,辐射20个国家。“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是他为患者奔忙的不竭动力。
吴南,男,汉族,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医海逐浪30载,他推动重庆市神经外科系统疾病研究迈向国内、国际前沿。围绕胶质瘤侵袭性生长特性,他用新技术精准突破肿瘤边界识别等关键瓶颈。他建立全内镜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体系,将神经内镜技术拓展至神经外科各领域。他以精湛医术为笔,书写大医精诚,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誓言、诠释“白求恩奖章”的崇高内涵。
余剑波,男,汉族,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主任、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重症医学科(外科)主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
他引领团队在急危重症麻醉、围手术期管理等复杂领域破浪前行。凭借中西医结合的妙法,他拯救了3万多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他深挖危重症脏器损伤的奥秘,全力推动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在脓毒症肺损伤诊疗领域,他构建起中西医结合防治的特有体系。他为危重症患者重燃希望,以中西医结合疗法写就新时代医者的动人篇章。
辛平,男,汉族,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龙交乡下庄河村卫生室村医。
从医近30年,行走山野,躬耕行医。他接诊、出诊患者5万余人次,行程超15万公里,群众亲切地说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每年为村民提供服务达2000人次,骑坏6辆摩托车。妻子离世,他边奔波治病救人,边务农照顾孩子,用辛勤汗水书写乡村医生的赤子情怀。愿将一生付故土,是他矢志不移的初心。
张丽娜,女,汉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她是重症医学的“特种兵”,她的理想是打造“没有围墙的ICU”,为重症立心、为健康持盾、为生命护航。她用生死时速演绎生命赞歌,遇到极危重患者,她彻夜不眠,努力为患者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门。她钻研重症救治技艺,开展重症颅脑超声、重症神经多模态脑功能监测等诊疗技术,揭开一层层重症医学未知领域的面纱。
张学文,男,汉族,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
他以柳叶刀为笔,挑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革新胰腺—空肠吻合技术,在生命禁区镌刻医者担当;他以讲台为舟,构建递进式临床教学模式,打造国家级教学基地,在杏林星河传递医学薪火;他以仁心为炬,用“挽救一个生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信念,让众多胰腺癌患者重获新生,点亮希望之火。近40年坚守,他让白求恩精神穿越时空,书写健康中国新篇章。
张琳琳,女,汉族,安徽省肿瘤医院ICU主任、主任医师。
监护仪旁,她是冷静果敢的生命守护者,鏖战超级细菌,攻克瘘管难题;科室之中,她是以身作则的团队引领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从深夜抢救到云端守候,她用专业与温情筑起生命防线,让白求恩精神化作ICU里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
陈椿,男,汉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从胸部恶性肿瘤治疗到肺移植,他以初心匠心勇攀医学高峰;从打破专科壁垒到破解人才难题,他以奋进之姿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从“患者不动医生动”到主动推进优质资源下沉,他以诚心仁心惠及患者……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续奋斗中,他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陈晓敏,女,汉族,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30载护理岁月,她初心如磐,一路奋进。从勇夺护理技能大赛桂冠,到成为科室管理的坚实脊梁,再到成为推动全市护理事业发展的领航人,她用匠魂淬炼护理精粹,以炽焰点燃生命之光。她勇当先锋,无畏艰难,创建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制定全套管理制度;她精心雕琢,创新开展护理质控标准化试点等多个项目,树立护理质量新标杆;她倾尽全力,投身急救知识技能公益科普,将健康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提升社会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她用点滴努力汇聚守护生命的力量,在护理长卷中书写大爱无疆。
赵瑞宁,男,汉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从一名临床医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泌尿外科专家,追梦医学路上白发已悄然爬满他的两鬓。他曾3次累倒在工作一线,但倒下的是身体,挺立的是责任。他是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医学专家,开展多项技术填补自治区的空白。他一次次全力以赴,妙手祛沉疴,为患者和家属守护那盏“生命希望”的明灯。
胡伟国,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
他是一位用手术刀雕刻生命尊严的医者,30余载春秋流转,始终以“尽心尽责,问心无愧”为人生信条。他是一位将“创新”深刻在基因里的时代破冰者,引领微创新篇章,开启智慧医院建设新局面。他也是人文薪火的传递者,为社会培育了大量医卫急需人才。他以创新为楫,以仁心为舵,在生命的长河中摆渡希望。
格桑顿珠,男,藏族,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
雪域高原、无影灯下,他始终秉持从医初心,以医者赤诚扎根藏区、在毫厘之间守护生命。从医多年,他从未停下对神经外科领域的探索,以精湛医术有力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快速发展,让藏区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神经外科诊治服务。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他倾注了全部心血,“让更多藏区百姓看得好病”是他最朴素的愿望。
夏家红,男,汉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
作为医者,他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勇闯心血管外科领域“无人区”,把患者就医中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化为医学科技创新的动力。作为管理者,他以技术革新提升疑难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以医疗安全筑牢信任之基,用创新服务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他心系基层,将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山区群众家门口。坚守临床30余年,他始终以仁心仁术,践行医者誓言;以大爱无疆,诠释白求恩精神的时代内涵。
梁廷波,男,汉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
医路40余年,初心不变。他是一位锐意创新的医院管理者和奋勇向前的临床科学家。他向胰腺癌和肝癌诊治的世界难题进军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陷入绝望的病患点燃希望之光。他是“小黄人”公益计划的发起人,帮助家庭困难群众解决就医实际问题,是用慈善带动患者救治的先锋与表率。作为医者,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
梁春荣,男,汉族,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卫生室村医。
他是扎根乡村的医者、不忘初心的老党员,30余载如一日,默默坚守在科尔沁沙地的阿尔乡大漠。乡亲们一个电话打来,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寒风凛冽,他都即刻出发,用良方为患者解除病痛。他为家庭特别困难的群众免除医药费;为村民所垫付的医药费,多年来已记满了6个账本。他以行动彰显大爱情怀,诠释医者仁心与党员担当。
蒋海越,男,汉族,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
从医近40年,他以一颗仁心与一双妙手为小耳畸形患者筑就希望。他沉心于外耳整形再造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在外耳畸形系统规范化诊疗、疑难复杂耳廓再造、听力重建等领域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完善了基于特形扩张器的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体系,解决了皮肤取材面积受限的“卡脖子”难题,运用生物3D打印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帮助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长”出新耳朵。
游志鹏,男,汉族,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
在方寸之间的精微世界,他用精湛医术为无数患者拨开“迷雾”。他不断攀登眼科技术高峰,用心用情守护每一名患者对光明的渴望,用专业与温暖点亮更多患者的希望之光。身为管理者,他擎起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火把,打造江西省眼科医疗高地;身为医者,他跋山涉水、深入基层,积极开展义诊、健康科普和援外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大爱无疆。
魏玮,男,汉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38载躬耕临床,他以赤诚之心,诠释新时代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他以“脑肠同调”诊疗体系为突破,构建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新范式,领衔制定8项行业共识及指南。他勇攀科研高峰,以医工交叉创新让千年中医智慧焕发科学光芒。他常年率队扎根基层、奔赴边远地区,将中医“治未病”理念播撒城乡。他以大医精诚的学术造诣、济世为民的奉献情怀,充分彰显了白求恩精神。
综合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