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静水深流,无声却润泽万物
奉献似暗夜星辰,无形却照亮苍穹
在医学的殿堂里,有一群特殊的存在
他们静默无言,却以身躯为桥梁
托举起人类探索生命的希望
他们是遗体捐献者
是医学生心中永恒的“无言良师”
1
生命的桥梁
接受站的使命与初心
2023年8月4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志愿捐献遗体接受站在学校、北京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与指导下正式成立。秉承“感恩生命,立德树人”的宗旨,接受站严格遵循《遗体捐献管理办法》,搭建起生命与医学教育的桥梁。在严格的伦理和法律框架下,规范运作每一环节,从遗体接收、运输到保存,从信息核对到人文关怀,每一步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为了保证我校接受站的规范化运作,团队赴协和、北大等顶尖医学院学习经验,制定十余项管理制度,与北京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中心、房山区红十字会、学校后勤处和保卫处等部门等多部门联动,确保流程严谨。而流程之外,却是无声的温情,是对捐献者夙愿的守护,不仅是搬运遗体,而是护送生命最后一程的尊严。
2
守护与奉献
用行动诠释人间至善
我校接受站于2024年5月1日正式开通24小时捐献咨询热线,解答公众咨询和捐献登记工作。迄今接收站已完成60余人次的咨询解答,协助16位志愿者完成捐献登记,接收志愿捐献遗体5具。电话那头,是迷茫与牵挂;电话这头,是专业与温情,每一通电话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托付,每一次登记都是一份生命的馈赠。
接受站的成立也保障了教育教学及科研所需标本的合法来源,同步助力我校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局部解剖学教学实验室。每年新生“解剖学第一课”均以致敬“大体老师”为主题,将捐献者的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思政素材,让新时代医学生铭记“医者仁心”。学生手中的柳叶刀下,是“无言良师”用身躯铺就的求知之路。青年教师在此精进技艺,课堂因之革新,医学生们在解剖台前许下誓言,以敬畏执刀,以仁心为念,不仅是技能的精进,更是对生命的共情。
3
生命的课堂
在默哀与誓言中传承
今年3月29日,北京市第十九届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生命追思会在长青生命纪念园举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北京市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接受站点之一,解剖教研室教师、学生代表、以及捐献者家属和登记志愿者,与北京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教委、北京解剖学会等各界代表共350余人相聚长青生命纪念园。追思会上,全体人员手持白菊列队肃立,以静默表达对捐献者的敬意,医学生代表带领全场医学生庄严宣誓:“铭记无言良师的馈赠,勇攀医学高峰,为人类健康奋斗终身!”誓言铿锵,回荡在纪念园上空,彰显了医学生传承使命的决心。
遗体捐献者家属代表孙若琳分享了姥爷的故事:“他是一名50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毅然登记捐献遗体,希望用最后的力量照亮医学之路。”她的讲述令全场动容,也激励更多医学生以仁心仁术回馈这份生命的馈赠。捐献者家属的哽咽、医学生的热泪,在此刻交织成生命的共鸣。
4
长明的塔
以生命续写生命的诗篇
遗体捐献,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更是一场文明的修行。接受站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更是一座人文精神的丰碑。未来,接受站将继续深化“尊重生命、传递大爱”的理念,推动遗体捐献宣传与数字化教育融合,构建更具温度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正如北京市红十字会负责人所言:“每一份捐献都是生命的接力。他们以身躯为教材,让死亡成为生命的另一种起点。”这里将继续以敬畏守护奉献,以科技赋能教育,让每一份遗赠化作医学长河的浪花。正如那支不熄的火炬,静默无言,却照亮人类探索生命的漫漫长路。
死亡并非终点,而是跨越时空的馈赠
“无言良师”以最沉默的方式
讲述着最深刻的医学真谛
生命的意义,在于照亮他人,在于永恒传承
他们的身躯或许已化作尘埃
但那份大爱将永远镌刻在医学的丰碑上
指引着一代代医者前行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无言良师”
你们的名字或许隐于尘埃
但你们的光,永远在医学的苍穹闪烁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 | 中医学院
排版 | 赵汉青
启动!部署!攻坚!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这样干!
明纪·砺行·促发展|学校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会议并启动专题读书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密云区共启“生态+健康”融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