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

春风拂柳,繁花似锦

可在这盎然的春日里

总有一些生命的离去令人动容

却也让人肃然起敬


他们,是生命的摆渡人

当生命走向尽头

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

捐献出自己的遗体、器官

或许是眼角膜

让失明者重见五彩斑斓的世界

或许是器官

让濒危的生命重燃希望之火

又或许是遗体

为医学研究照亮前行的道路


他们离去时悄无声息

却留下了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世间延续

他们中,有普通市民

2025年3月20日上午8时,一场简朴而庄严的告别仪式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中举行。在云南省红十字会与昆医大附一院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共同见证下,全体医护人员为一位平凡却又无比伟大的市民——59岁的陈先生,默哀致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陈先生以无私的器官捐献为三名患者开启了重获新生的大门。


图源:云南网

此前,陈先生因严重脑出血于3月17日紧急入住昆医大附一院急症重症监护室。医院的医护团队全力以赴地与死神赛跑,然而,陈先生的病情依旧危重,最终达到脑死亡状态。在巨大的悲痛面前,陈先生的家属作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捐献陈先生的可用器官,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捐献当天,陈先生的家人强忍悲痛,与其进行了最后的告别。随着手术的结束,捐献的器官被送往等待救治患者的手术室。在那里,陈先生捐献的一枚肝脏、两枚肾脏,让三名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

他们中,有孩童

2025年2月14日,在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下,一位6岁多的小朋友完成捐献,挽救4位器官衰竭的小患者生命。这是云南省第694例、怒江州首例人体器官捐献。


图源:云南省红十字会

捐献者是一位6岁多的小朋友,因遭遇外伤被紧急送往兰坪县人民医院救治,随后转至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遗憾的是,虽经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生命。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捐献器官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在这位小朋友生命的最后时刻,家属在万分悲痛之余,以极大的勇气作出捐献器官的决定。他的父母含着泪用颤抖的手在捐献确认书上郑重签下名字,让孩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世间延续,释放生命的光彩。


图源:云南省红十字会

现在,这位小朋友捐献的器官已经移植到另外4位器官衰竭的小患者身上,是这个心怀大爱的家庭在遭遇不幸后,选择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去帮助更多的人,为更多家庭带去了生的希望。

他们中,有医学教授

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并肩伫立着两位无语良师。一位是云南省神经外科奠基人、云南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李秉权;站在他身旁的,是陪伴了他一生的爱人,也是云南著名妇产科教授胡素秋。


李秉权、胡素秋的骨骼标本。新华网发(昆明医科大学 供图)

2005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秉权在昆明逝世。按照其生前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其中骨架被制作成医学标本,陈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供教学使用。

10年后的2015年冬,李秉权的妻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胡素秋追随丈夫而去,也将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她在遗嘱中称:“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李秉权、胡素秋生前合影。新华网发(昆明医科大学 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两人作为医学人才于1950年被聘到云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成为新中国的首批医师。1956年昆明医学院建立,夫妇俩成为昆医首批教师和医生。从那时起,他们再没离开过医学领域,直到去世前几年,还坚持在专家门诊坐诊。

如今,这对夫妇化作两副教学用骨架,以“无语良师”身份继续服务于他们生前热爱的医学事业。

2025年3月3日

随着来自云南的李玲(化名)完成器官捐献

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突破700例

自2013年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

云南走出了一条法治建设

与人文关怀交融的“生命之路”

在云岭大地上书写着

跨越生死的文明答卷


2022年8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岁的吴泰来一家三代进行人体器官捐献意愿登记。(图源:云南省红十字会)

•2013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批复云南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云南省红十字会成立了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开启人体器官捐献规范化探索之路。 •2016年,云南省颁布实施《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迈入法治化轨道。 •2019年,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正式成立,独立运行,使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2022年,云南省红十字会出台《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救助金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对捐献者家庭的人文关怀机制。

制度保障为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提供了坚实后盾,近年来,云南构建起“政府主导—红会协调—医院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有序发展。

•从2010年9月云南省第1例人体器官捐献到2016年1月第100例实现捐献,历时5年4个月;从2023年12月第600例到2025年3月第700例实现捐献,仅用了1年4个月,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2013年至2019年,云南省累计人体器官捐献意愿登记人数仅有2.3万余人;2020年至2025年2月捐献意愿登记人数已经达到19.7万余人,在4年多的时间里实现近9倍增长。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器官转运现场(图源:云南省红十字会)

在云南,为弘扬遗体捐献这种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捐献者的高尚品格和大爱情怀,目前在全省各地已经建成多个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场所,如位于昆明晋龙如意园的云南省首座“云南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昆明医科大学的李秉权胡素秋夫妇纪念雕像、玉溪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昭通市人体器官捐献·生命礼赞园……


2021年昭通市和普洱市缅怀纪念园建成,2022年曲靖市缅怀纪念园建成,2023年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缅怀纪念园建成,2024年临沧市缅怀纪念园建成,未来,全省16个州市将全部建设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

这一个个已建成或即将建设的纪念园,不仅是为捐献者家属提供缅怀捐献者的平台,更是为了向公众弘扬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倡导捐献光荣的理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今年清明节

不妨带上家人朋友

来缅怀纪念园走一走

向那些以另一种方式

延续生命的捐献者们

致以深情的敬意

谢谢你们

用生命“点亮”生命!

统筹 陈洁

开屏新闻记者 猫恩泊 整理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云南网、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新华网、都市时报、云南省红十字会等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开屏新闻资料图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何丹 杨飏

主编 严云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刘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