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史上斗争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武装力量,莫过于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孤悬敌后,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部队虽然建制统一,但却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而是分为第一路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下辖11个军,分别在南满、东满、北满地区坚持抗日斗争。如果要从中推举出一位最能代表东北抗联的灵魂人物,首推一路军总司令兼一军军长杨靖宇。
将军的伟大功勋不须赘言,数十年来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十四年抗战的一个象征性符号,而且他的崇高业绩还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通化市区浑江东岸的靖宇山上,当地群众习称靖宇山为“东山”,称陵园为“靖宇陵园”。
杨靖宇将军殉国后,日本侵略者将将军遗首送往长春(沦陷时期日伪当局称新京),存放于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以后又由登记处放到长春医学院,1948年长春解放前夕,将军遗首被我地下党组织秘密运出,1948年底存放到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将军遗体则因日伪当局收买人心,以日式“慰灵祭”下葬于濛江。抗战胜利后,濛江县民主政府决定将濛江县易名靖宇县,并于1946年2月23日将军殉国六周年祭日时,由辽东省政府暨靖宇县政府隆重举行“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重新安葬将军遗体。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在哈尔滨瞻仰东北烈士纪念馆之后,提出“于抗日联军主要活动地区修建杨靖宇将军墓”的建议,报告由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代拟,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于同年6月24日用公函通知辽东省人民政府。1954年5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复同意在通化市筹备修建杨靖宇烈士陵园,工程由辽东省建工局设计室设计,1954年7月动工,1957年9月竣工。在陵园建设的同时,辽东省撤销,通化专区划归吉林省,吉林省成立了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委员会负责筹备公祭安葬大会事宜。
1957年8月底,将军遗骨由靖宇县移至通化市,以石膏塑形;9月25日,黑龙江省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恭送杨靖宇烈士遗首大会,将军遗首运抵通化后,通化市党政军民在新通化火车站(已废弃拆除,旧址在今东昌区龙兴府小区)举行了隆重的遗首迎归仪式。
1958年2月23日,在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时,中共中央在陵园隆重举行了万人参加的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大会现场悬挂着将军的巨幅遗像,两旁整齐摆放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等人送来的花圈、挽联,通化上万名群众参加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国防部代表邓华、吉林省代表栗又文省长、黑龙江省代表于天放副省长、辽宁省代表张雪轩副省长、河南省代表邢肇棠副省长、杨靖宇将军生前友好代表伊俊山分别讲话。杨靖宇将军之子马从云致谢词。周保中、冯仲云等抗联战友及党政军各界代表、将军遗属、通化市上万名群众参加大会。公祭仪式结束后,各地代表瞻仰杨靖宇将军遗容,举行杨靖宇将军遗体安葬仪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杨靖宇将军的生前战友、抗联老战士周保中及冯仲云、于天放、伊俊山等为烈士棺椁封墓。从此,杨靖宇将军长眠于通化靖宇山上,永远和通化人民在一起。
陵园呈长方形,坐东朝西,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陵园围墙南、北、东三面为青砖花墙,西墙石砌而成,正中为陵园大门,园内有5座琉璃瓦顶的庑殿式建筑,掩映于苍松之中。
陵园正面为灵堂和墓室,将军忠骨安葬于此,灵堂横额上“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字样,出自朱德元帅之笔,灵堂中央安放的将军的半身塑像,则出自雕塑家金克俭之手。陵园左右两侧各有两座偏殿,陈列着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遗物和他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有关文物、文献、照片264件,展现了将军的生平业绩。
陵园甬道中央,矗立着将军的铜像,这座铜像高5.35米,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通化民众集资树立的,花岗岩基座正面镌刻着彭真同志手书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字样。
杨靖宇将军是抗战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杨靖宇烈士陵园因此备受关注,它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至今已落实到户13项国家级荣誉。最近十几年,年接待参观人次由20多万人次递增到40多万人次,将军的光辉,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黯淡。
参考资料:通化市政协《杨靖宇烈士安葬始末》;王秋月、刘贤《杨靖宇将军的三次葬礼》;张群良、潘玉清、赵运红《民族英雄──杨靖宇传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杨靖宇烈士陵园简介》
记者:宋晓林/文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