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是“人才外流”的重灾区,无数优秀的学子远赴重洋,在异国他乡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即便是很多清华大学毕业外出进修的一部分学生也会留在美国,在那里想方设法获得绿卡。

然而,近年来一股逆流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海外精英选择回归故土,在祖国的怀抱里建功立业。



根据调查,超过1400个行业内的顶尖人才集体回到了中国,几十年前美国感谢中国为他们培养人才,而今却大破防,这一些都是在为中国做嫁衣。



那么为什么大批量的高精尖人才选择弃美返华呢?

一场“人才大逃亡”

在很多人的心中,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大学就是龙门,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心之所向,所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成为了各位莘莘学子继续深造的最好出路。



而在那时,美国的各方面技术和思想也的确先进,所以中国的各个高校就组织学生“公费留学”。

国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那个时候很多好学生的条件都是很贫困的,所以公费让他们留学,更多是想让他们能够有一日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十年之前中国就向美国派出了1.9万名公费留学生,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其中高达87%的人选择不归。

进入21世纪之后,出国留学这股风还是没有停止,更令人意外的是,清华大学2000多名毕业生之中,有70%多的学生选择了去到美国发展,而且都是一去不复返。



这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和人们的愤怒,纷纷骂他们是“卖国贼”。

但是从2018年开始,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情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选择“东渡”,其中三分之二流向了中国,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学界的极大关注。



“最昂贵的人才馈赠”——这是美国《华盛顿邮报》对这场"人才大逃亡"的评价,仅2021年,就有1400多名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华裔科学家选择东渡重洋、回归故里。



这其中既有在各领域独当一面的中青年才俊,也不乏学界泰斗级的顶尖专家,生命科学领域尤为明显,海归科学家数量同比激增22%。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25-03-26——“这对中国是个好消息,预示着新的增长模式”



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流”的原因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往往决定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其实纵观历史,中华文明曾以四大发明领先世界,但是随着时代洪流的卷席,致使我国在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都处在了一落后的地位。

所以我国在科技领域长期处于跟跑、仿制的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才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各高校的学生愿意出国留学的原因,而今他们大部分的人才愿意归国,想必也有着其中的原因存在。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4.7.9——斯坦福报告:美国华人科学家正在流失,2/3去了中国



无论是从科研环境还是科研资金,中国都在不断的进步,所以“人才回流”是注定的,只是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3万亿元大关,高校研发经费同比增长14.1%。一系列人才优待政策也拉开了"抢人大战"的序幕。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中美关系”的恶化,也就是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打着“防止机密外泄”的幌子,开始有意的对美华人学者展开针对性打压。



那些曾经费尽心机获得美国绿卡的科研者们,他们的这层国籍终究是他们迈不过去的坎,他们遭受着异样的眼光。

即便是74岁的哈佛终身教授丘成桐就曾遭遇这样的“有色眼镜”。



仅因与中国高校存在合作,这位74岁的菲尔兹奖得主也被列为“重点怀疑对象”,连与中国学生的邮件往来都要受到审查。

近年来,随着大批“海归”科学家的陆续回国,他们带回的不仅有先进的科研理念,更有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在神州大地上竞相绽放,中国也正式步入“原创”时代、“中国制造”的时代。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5-03-31——丘成桐:中国已准备好培养自己的顶尖数学家



筑巢引凤,未来可期

事实上,中国对人才的渴求由来已久,周恩来总理曾三赴欧洲,力邀“两弹元勋,钱学森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又通过“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广纳天下英才。

只是在那个年代,我国的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都尚为薄弱,这些号召更多的停留在了精神方面。



而今这份“筑巢引凤”的计划逐步的照进现实,这也再一次说明了科技兴、国家强,这才是人才愿意为之驻足的原因。

2008年,清华大学提出“2016全球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向世界顶尖学府迈进的新征程。



十年磨一剑,截至2018年清华已跻身世界大学排名前20强,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方面,清华大学更可谓“名列前茅”。

材料工程专家高华健、74岁的数学泰斗丘成桐等纷纷应聘入驻,再次印证了这所百年名校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新时代的科研“新星”,赵慧婵的“逆向”人生轨迹更令人刮目相看。

信息来源:神州学人2025.1.2——赵慧婵:出国就是为了回来



这位90后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此后赴美深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又到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令人惊叹的是,28岁的她已获得哈佛终身教职,却在此时做出回国的选择,赵慧婵坚定地表示:出国就是为了回来,把最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方法带回国内。



细细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留学生的心路历程,从“出国热”“留洋热”到“归国潮”,无不反映出祖国日益强盛的号召力。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是一片百废待兴的“荒原”,青年才俊不惜离乡背井也要寻求施展抱负的“沃土”。



如今,伴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昔日“沃土”已在新中国这片大地生根发芽

结语

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8154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总量也跃居世界第二。



在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中国已从“跟跑者”变身“领跑者”。

今日创始人张一鸣、快手联合创始人宿华都曾在微软任职,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回国后他们胸怀报国之志,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成就伟业。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更有传奇色彩,这位上海交大博士在谷歌供职期间即萌生回国创业的念头,2015年,他毅然辞去硅谷高薪,孵化出这个以"农货上行"著称的电商平台。



他们以“他山之石”成就了“中国创造”,反观美国,长期以来习惯于“人才净输入”的科技强国却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节节败退。

哈佛、麻省理工等顶尖名校接连流失优秀学者,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峻的人才流失危机”。



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从一度的“人才荒”到如今的“人才争夺战”,既是时代的召唤,更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的结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