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沉浸于藤校录取喜讯的欢庆氛围时,一则噩耗如阴霾般袭来,刺痛了每一个听闻者的心。就读于顶尖美高菲利普斯安多福学院 12 年级的韩裔学生 Lucas Lee,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留下一句 “Mom, I am sorry...”。传言称,未获藤校 offer 成为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可究竟是谁,成为了压垮这位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



升学 “绞杀” 下的精英困局

放榜季,家长群、朋友圈、学校战绩榜充斥着各类 “喜报”,某某同学被哈佛、MIT、斯坦福等顶尖藤校录取,他们学术成绩斐然、竞赛履历夺目,还兼具体育或艺术特长。留学机构也顺势推波助澜,大肆宣传 “藤校申请背景打造秘籍”“送孩子进哈佛的成功之道” 等内容。一时间,大众目光被这些藤校录取者牢牢吸引,仿佛只有踏入藤校,孩子才有光明未来,才能被众人铭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未拿到藤校 offer 的孩子,即便收获其他大学录取,若学校不在 Top 30、Top 50,甚至仅在 Top 100 开外,便被视为失败者,沦为爬藤 “炮灰”,被学校战绩榜遗忘。

近年来,留学人数激增,藤校录取率却持续走低,申请季竞争愈发白热化。从学术成绩、课外活动,到竞赛奖项、社会影响力,孩子升学的每一环都被精心规划、量化指标。部分家长、留学机构、学校将孩子视作 “爬藤项目”,为其提供顶级资源、精细安排,孩子只需专注学习,其他一概无需操心,目的就是将孩子稳稳送入藤校,为家长增光、为学校和机构增添宣传亮点。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被升学压力裹挟,焦虑、自卑情绪蔓延。他们舍弃童年与青春期的美好,放弃个人兴趣,只为满足父母与社会的期待。与此同时,父母也深陷焦虑,害怕孩子失败,担心多年付出付诸东流,这种焦虑又悄然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不敢停歇、不敢犯错、无法接受不完美。

顶尖美高的高压 “隐秘”

Lucas Lee 所在的菲利普斯学校安多佛,是拥有 200 多年历史的顶尖学府,以培养精英闻名遐迩。老布什和小布什两位美国总统曾在此求学,更走出了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八位美国荣誉勋章获得者及众多政商界领袖,堪称通往顶级大学的 “黄金门票”。每年,安多佛众多毕业生涌入哈佛、耶鲁等世界顶尖学府,八大藤校、斯坦福、麻省理工的升学率高达 30%,被《哈佛深红报》称作 “哈佛支线学校”,也被誉为 “耶鲁 & 哈佛大学预科班”。对众多中国家庭而言,孩子能入读安多佛,就如同半只脚踏入藤校大门。

在这精英汇聚之地,学术要求严苛,高压竞争隐匿其中。与国内高考 “一考定终身” 不同,美国大学升学需长期筹备,自高中入学便要为未来打算。每一份成绩、每一项课外活动、每一次考试排名,都可能左右升学走向,孩子们丝毫不敢松懈。长期身处这种高压竞争环境,青少年极易滋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毁倾向。学校声名显赫、战绩辉煌,人均藤校 offer 的氛围下,若孩子未取得理想录取结果,不仅自我否定,还会承受来自同龄人、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无形压力。实际上,能被安多佛录取的学生本就是 “天之骄子”,据网络统计,今年安多佛录取中国籍学生 16 人,国内学生仅 2 人,录取难度超诸多藤校。Lucas Lee 成绩优异,擅长高尔夫,还创立非营利组织,如此优秀的少年,最终仍倒在升学压力之下,甚至未等到斯坦福等校放榜。

教育真谛:超越升学的追寻

每当年轻生命消逝于升学途中,我们都应深刻反思:教育,究竟为何?Lucas Lee 的离世,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痛,更是畸形教育的沉痛缩影。当下,诸多家庭和学校将教育核心异化为名校录取,为达此目标,教育过程与孩子感受被忽视。常熟 UWC 创办人王嘉鹏在首届毕业生录取成绩公布后表示,学校使命并非用名校录取率证明价值,而是为不同背景学生提供优质教育,“适合的比排名更重要”,不以 “常春藤” 论英雄,鼓励学生寻找最适配学校。尽管坊间盛传 UWC 今年录取战绩出色,但学校坚守理念,未公布官方结果。正如 UWC 创始人 Kurt Hahn 所言,学校教育意义远超为升学做准备。在录取战绩成为众多学校招生招牌的当下,这一理念尤为珍贵。当学校沦为打造升学神话的机器,孩子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其个人价值被绑架,最终可能走上极端。若大学拒信就能摧毁孩子自信,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的错误价值观。

Lucas Lee 的悲剧,是病态竞争、教育焦虑与扭曲教育观共同酿就的苦果。他临终对妈妈的道歉,令人心碎。这场悲剧警示我们:当教育沦为无尽竞赛,孩子价值被名校录取定义,我们需审慎思考,我们为孩子铺就的,究竟是光明坦途,还是希望的 “绝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