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闫修晨

在齐鲁大地沃野之上,一位扎根乡土的“昆虫新农人”,以创新与坚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东阿县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青,从农机服务起步,历经土地流转困境、成本攀升考验,到探索出一条“农田提升—秸秆养驴—驴粪育虫—虫砂沃土”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不仅让1200亩土地“长出”1800亩的效益,更以环保昆虫技术破解农业污染难题,带动乡亲就业增收。

“今年1月16日,中国昆虫学会在我这个农场设立了专家服务站。中国昆虫学会孟晓星秘书长在前年和去年来农场调研,今年第三次来授牌,这是对我们农场的巨大认可。”3月26日,在东阿县青源家庭农场的办公室里,今年53岁的张青拿着中国昆虫学会授予的专家服务站牌子向记者介绍。


农机轰鸣20年:她把“种地难”变成“种地甜”

张青介绍,她的农业之路始于2003年,那时她购置了拖拉机,后来又添了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开始为乡亲们提供农机服务。看到乡亲们土地分散、耕种不便,她流转了部分土地进行试验种植。那时老公不在家,她一人耕种几十亩地,慢慢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

然而,土地合同到期时,她面临着诸多困难,粮食价格涨幅不大,地租和人工成本却不断攀升,她一度想放弃种地。但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后,了解到国家对适度规模经营的认可,她重新燃起希望。此后,农场的农机设备不断完善,流转土地也越来越多。


2016年,张青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承包驴场。“我从小就知道驴粪、牛粪、羊粪能改良土壤,而且农场有秸秆,现在种地用有机肥越来越少,小时候的经验起了作用。”张青说。她认为秸秆长期直接还田可能弊大于利,便开始尝试通过养驴将秸秆转化为驴粪,再用驴粪改良土壤。

花金龟的使命:吃掉万吨粪,还你万亩沃土

2018年,张青在山东农业大学技术教学课堂上,听到一位教授说“世上本无垃圾,垃圾都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当时农村生活垃圾日益增多,这让她印象深刻。


2021年12月7日,一个关于“昆虫改变农业”的培训班吸引了她。“课程8点半开始,12点结束,10点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就主动加了刘玉升教授的微信。”张青回忆道,课程结束后,她又和刘玉升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12月9日,她又与刘玉升教授深度沟通,介绍了她的农场产业情况,刘玉升教授对农场非常认可,决定将毕生科研成果在农场落地。

2023年12月10日,张青和她老公同时被山东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农学院录取。在考试的时候,为了避免停车不便耽误考试时间,张青特意找了辆车把他们夫妻俩送到考场门口,让司机自己去停车,这样考试和秋收都没耽误。那位司机陪着他们考了两天。最后张青跟司机半开玩笑地说:“哥哥,你是不是觉得我俩像神经病一样,都这把年纪了还去上大学。”司机连忙说:“不不不,妹妹,你们的选择非常正确。你们是真正的新农人,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


如今,农场、驴场和虫场形成联动,实现了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农场的秸秆养驴,驴的废弃物养殖环保昆虫,昆虫的虫砂改良土壤,虫体为动物养殖提供高蛋白。“这样一来,即使不依靠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获取植物蛋白,通过昆虫蛋白养殖,吸收效果会更好。”张青说,目前,农场1200亩地能达到1800亩地的产出效果。秸秆养驴、驴粪养虫都有收入,虫砂改良土壤既提高粮食品质,又为社会做了贡献。

“我们把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大豆秸秆都收集起来做青贮草料,让驴一年四季都有吃的。驴拉的粪便发酵后养花金龟,这种虫子富含高蛋白,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农场合伙人张令双说。


从一人富到万人惠:青源农场的乡村振兴乘法

“未来不仅会利用农场的秸秆,还会收集周边父老乡亲的秸秆作为饲料养殖。当达到一定规模后,环保昆虫带动养殖户,现代农场的模式可以复制推广,让更多人受益,让大家都能吃到小时候农家饭的味道。”张青眼神中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今年74岁的农场工人夏玉英笑着告诉记者,她年龄大点儿也没关系,一些不太费力气的活儿都能干。农忙的时候,农场里忙,她在家里把饭做好了,往地里送。在这里干了好几年,大家相处得都挺好,工钱年底也能结清。


“现在很多兄弟们在外打拼不易,如果他们带着好项目回来,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把改良好的土壤交回给兄弟爷们,让他们种出好庄稼,让他们也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张青坚定地说。

张青经营农场一直坚持学习、拼搏和沉淀,坚守信念。“小到为家人的健康,大到为国人端牢中国饭碗,装上健康的中国粮。我相信只要每个新农人都做好自己的事,以点带面,乡村振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张青说。东阿县青源家庭农场在张青的带领下,正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引擎,向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加速前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