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消息是:

三大汽车央企将进行全面战略重组,而不是只有长安与东风;

新集团年产量800万辆汽车,将一举成为世界TOP3超级巨头;

国家将为其投资500亿创建“中央汽车研究院”;

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的合并已进入实质阶段,第一步会是共享生产线,预计直接降低单车成本10%-15%

就在3月底,国资委领导释放了上述超级重磅消息!


原来大家以为只是长安、东风重组,现在又将一汽拉进来,一个超级巨无霸由此诞生

在这个过程中,重庆长安的新蓝图,新角色,或许越来越清晰。

第一,长安自主品牌生产线仍然会扎根重庆,100%不会迁走。

因为国资委领导原话是“采用协同机制”,“共享生产线”。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原来是哪生产,后面还在哪生产,生产条件越好的地方,自然只会承担越多的生产任务

第二,重庆的汽车相关产业链将进一步做大做强,从最近多个重磅级的电池、芯片等汽车配套龙头企业加速布局重庆,就可以窥见。

3月份,注册资本7323万的重庆润时新能源成立,这标志着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重磅杀入重庆。

还有总投资额230亿的三安意法半导体,国内首条8英寸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量化生产线已经在重庆落地。

第三,重庆将在汽车“超级舰队”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最近华为智能汽车公司也就是华为引望发出公告,由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出任华为引望的副董事长。

这一点颇耐人寻味。

朱华荣今年60岁,此前民间一度猜测近些年带领长安汽车重振雄风的朱华荣将在今年功成身退,但事情似乎在往另一面发展。

他不仅没有退休,反而有了新的重要角色。


而在这一轮汽车央企错综复杂的战略重组中,人事变动,尤为敏感。

1月初,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升任兵装集团副总,2月17日,东风集团原总经理,老长安人周治平,调任兵装集团任总经理。此外,兵装集团现任董事长许宪平此前曾长期在一汽任职。

密集的人事安排,或许正是为了让三家汽车央企接下来能快速融合协调。未来新集团公司的主要领导也大概率是同时对一汽、长安、东风都具备掌控能力的悍将。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在宣布一汽、长安、东风三大整车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时,还说了几个让人扎心的数据: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80%,但行业利润率仅4.3%,低到令人发指。

与超低利润率伴生的,是汽车产业目前正陷入产能过剩、重复投资、核心技术“卡脖子”无序竞争、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之中。

上述三大汽车央企年产能相加超800万辆,但自主品牌却整体薄弱,市占率不足15%,并且不少车型也在“相互打架、自我内卷”。

三大汽车央企整合的目的清晰,一是形成技术互补矩阵降低成本

二是加速海外市场拓展,计划在东南亚、中东建设生产基地,2028年海外销量占比30%

同时,国家在筹划如此重大企业重组中,自然会想到民间所顾虑的一些问题。

例如,地方保护主义会是阻力!

长安、一汽、东风,都在各自省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经济产业地位。

  • 一汽贡献吉林省近六分之一税收,长春GDP的近20%来自汽车工业,一汽是核心主导者。

  • 长安贡献重庆约5%的GDP。

  • 东风在湖北有“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作为链主带动着万亿规模产业...


再考虑到三家企业都各自带动着上下游超过百万级的人口就业,可以说,哪一家从所在的城市搬走,都不现实。

如何让重组不是“整而不合”,不催生新的产能泡沫,是需要十足的智慧去平衡。

又例如,在技术层面,三家都有各自优势。

从一个普通用车人的角度看,长安目前在自主品牌技术能力方面,可排在第一,并且长安是在各方面都不占优,且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企业,而其他两家要么过渡依赖合资品牌,要么是依托于多类型汽车矩阵,而家用轻型汽车较弱。

如何解决重组后彼此技术共享,避免出现“谁也不服谁”“面合心不合”的问题,也是极大的挑战。


有网友就提出一个看似“最优解”建议:

长安主导整合乘用车部分;

东风主导整合商用车部分;

一汽主导所有合资项目。

“中国汽车集团”超级总部自然在北京最优,而其下辖三个总部,分别在重庆、武汉、长春

如此既能将高效利用现有生产线,又能平衡“地方利益”,三大总部各司其职,管生产,而北京总部则是在采购、研发、销售、金融、售后等方面,作为家长主导共享集约、分配调度!

往期精选回顾

声明

1.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是本公众号运营者的个人观点、分析与判断,我务求客观真实,但无法涵盖所有信息,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买卖指导

2.内容如有侵权或失实的表述,请联系我,将会依法核实并处理

3.如仍有疑问,欢迎后台留言单独咨询

4.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5.所赠礼品为指定型号和颜色,最终解释权归大卫聊重庆所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