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 “中国人民银行” 这几个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贯穿于中国货币发展的历程。
第一套人民币上的 “中国人民银行”,出自革命家董必武之手。董必武于 1886 年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在投身革命事业的过程中,他从未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为了写好第一套人民币上的字,他怀着对新国家货币的郑重态度,反复书写,精心琢磨。他的字有着扎实深厚的功底,每一笔每一划都刚硬挺直,字的结构严谨规整,整体呈现出庄重、大气的风格,与当时那个百废待兴、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时代完美契合。透过这些字,仿佛能看到董必武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它们不仅仅是字迹,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象征 。
后来几套人民币上的 “中国人民银行”,书写者是书法家马文蔚。马文蔚出生于山西阳曲县黄寨村,父亲是私塾老师,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1949 年 6 月,马文蔚经人介绍到中国人民银行任职。1950 年 4 月的一天,行长南汉宸拿出一杆毛笔让马文蔚鉴赏,随后提议让他用这毛笔写几个字。马文蔚先是用那杆宫廷御笔写了字,却觉得不顺手,便取来自己平时练字用的毛笔书写。南汉宸将天蓝色虎皮宣纸裁成小块,让他写 “中国人民银行” 等字。马文蔚起初以为只是平常的试笔,就轻松挥毫,写下了相关字样。后来才知道,自己写的这些字将被用于人民币设计。他写的字线条流畅自然,结构和谐优美,看似柔和却蕴含着内在的力量,既有着优雅的气质,又不失稳重之感,给人民币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这体现出他对书法艺术深刻的理解和精湛高超的技艺 。
对于收藏家和书法爱好者而言,董必武与马文蔚的字都是无比珍贵的艺术瑰宝。董必武的字,更多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彰显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精气神;马文蔚的字,则更多地展现出他个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独特审美。他们的书法各有千秋,共同为人民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
董必武先生为“中国人民银行”题写的那几个字,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宝贝。当我们仔细看这六个字时,能感受到董必武先生的书法深深扎根于传统的书法之中,把传统书法的精华展现得非常到位。
在写这六个字的时候,董必武先生用的笔力又硬又直,每一笔每一划都写得特别有力,好像能把纸都戳透一样。这种笔力不仅说明他的书法功底很扎实,更让人感受到他笔下那种坚定和果断,体现出一种不服输、不动摇的革命精神。
董必武先生的题字,笔画硬直但又很流畅,刚劲里带着一丝柔美。这种线条的运用,既说明他对传统书法理解得很深,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把字写出来,更是把他的情感和思想都融入了进去。
马文蔚先生的书法和董必武先生的风格很不一样。他的字主要是把碑的硬朗和帖的流畅结合起来,写出来的字既稳重又灵动,让人感觉很舒服。这种风格的字,既扎实又飘逸,把碑和帖的特点融合得很好,很和谐。
在马文蔚先生写的“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里,不管是笔画、字形还是整体结构,都处理得很好。他的书法不仅写得漂亮,还有一种特别的艺术感,让人看了就很喜欢,觉得很有美感,也很有感染力。
马文蔚先生的题字和董必武先生的风格很不一样,但同样很有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欣赏、学习和研究。当我们把两位先生的题字放在一起看时,会发现董必武先生的字更注重传统帖学的韵味,而马文蔚先生的字则更注重把碑的刚劲和帖的流畅结合起来,有一种创新和融合的感觉。
说到个人感受,我可能更喜欢董必武先生的题字。他的字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让我越看越有感觉,可能是因为他的书法风格更符合我的审美,更能打动我的心。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文蔚先生的题字不好。其实,马文蔚先生的字也写得很好,同样很有艺术价值,看着也很舒服,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咱们一起好好看看董必武先生和马文蔚先生写的字,从他们的作品里感受书法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董必武先生的字,带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一笔一划都透着规矩和稳重。而马文蔚先生的字,把刚硬的碑风和流畅的帖风融在了一起,既稳重又灵动。这两位先生的书法,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贝,值得我们慢慢去品、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