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广东佛山,一个领导干部的一句话,竟让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茶杯,意味深长地看了在座的省委干部一眼:“你们有个叫杜瑞芝的地委书记,很大胆,什么都敢说。”一句话,说得众人心里直打鼓,毕竟在那个年代,在最高领导人面前直言不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这番评价到底是褒是贬,谁也不敢轻易揣测。
事情要从前一年说起。1961年2月27日,毛主席南下视察,行程低调,佛山方面直到中午才接到消息,领导人即将抵达。
时任佛山地委书记的杜瑞芝接到通知,愣了一下,随即迅速安排接待事宜。
那天佛山阴冷潮湿,雨水不停歇,寒意透骨。
杜瑞芝知道,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必须得把取暖措施做到位。
他亲自去检查房间,确定电暖炉的摆放位置,生怕主席受寒。
下午三点,三辆黑色轿车驶入佛山地委招待所。
毛主席一行人落座后,没有寒暄,直接开门见山:“说说情况吧。”杜瑞芝心里一紧,但他早有准备。
他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把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摆在了桌面上:公共食堂制度的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困境、平均主义带来的弊端……说到激动处,他甚至站起身来,手指在桌面上比划着,生怕领导听不明白。
在场的其他干部听得心惊肉跳,生怕哪句话说得不合时宜。
毕竟,这可是在毛主席面前,一字一句都可能影响未来的政策走向。
然而,毛主席不仅没有打断,反而饶有兴趣地继续听着,几次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原定半小时的汇报,硬是被主席拉长到一个半小时。
会议结束时,毛主席没有直接表态,但他的一句“你这位书记,倒是很敢讲话”让杜瑞芝暗自松了一口气。
这场会谈的余波,很快在省委层面发酵。
毛主席回到广州后,专门提起了这位佛山地委书记,并要求省委研究杜瑞芝提出的“包产到生产小队”建议。
几天后,省委正式通知杜瑞芝,让他提交一份更详细的实施方案。
这个消息一传开,佛山地区的干部们都惊呆了——原来,主席不仅听进去了,还打算让这事落地!
杜瑞芝的直言不讳,不是无的放矢。
他从战场走来,早已习惯了直来直去的风格。17岁参军,18岁入党,在战火中摸爬滚打多年,练就了一副敢说敢做的硬骨头。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申请调任地方,扎根农村,推动土地改革。
来到佛山后,他走村串户,亲眼见到农民在公共食堂吃不饱饭、干活没动力的窘境,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非要想办法改变。
省委的批复很快下来,杜瑞芝的建议得到了认可,佛山成为广东省内最早试点包产到生产小队的地区之一。
实施后,农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产量也逐步回升。
事实证明,他的赌注押对了。
到了1980年,杜瑞芝被任命为广东省委常委兼农委主任。
按理说,这个年纪,这个职位,他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批文件,但他依旧保持着几十年的习惯,亲自下乡调研。
他坚持认为,政策不是坐在会议室里拍脑袋决定的,必须去田间地头看,去农民家里听。
他跑遍了广东各个县市,发现包产到户虽然提高了产量,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土地零散、资源浪费、承包期短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又提出了延长承包期、推行耕地转让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政策。
有人说,杜瑞芝这一生,始终在跟现实较劲。
他不怕犯错,因为他知道,真正的错误,是明知问题存在却不去解决。
他的坚持,最终影响了整个农村改革的方向,让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说,他这一辈子,胆子确实大。
但这样的“大胆”,才是真正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