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夫哥刚好近日在百人会上的发言有个小点,值得展开聊聊,那就是关于出海。船夫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只有三到五年窗口期,我就展开聊聊窗口期这件事。
从国内来看,不管是供应链还是整车企业,基本上都对海外技术祛魅,也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就是世界最牛逼的那档。传导到消费者这块,主流的消费群体基本上都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领先全球了。当然,海外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也意识到了。分水岭大体是在2023年上海车展,那年车展的情况我就不赘述了,总之,让来观展/参展的海外车企及供应链企业,都发现了中国“闭门造车”的能力,太强了。
但海外企业毕竟相对反应速度慢:2023年,从部分来华人员意识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牛逼,2023年下半年,管理层统一意见,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牛逼。——这时候,大体开始定战略、定方向。2024年,海外企业到管理层到中层都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牛逼。——这时候,大体开始谈合作、谈执行。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我们可以看到跨国企业基本都投华了。具体案例,我也不展开聊了,基本就是电动化、智能化都开干了。
问题也就出在这。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过于牛逼,海外企业,用中国供应链,也能造好车。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小米SU7系列,牛逼吧。我说一句,小米SU7系列的成功,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起来了,这个观点没问题吧。雷军这两天在百人会上,也说了这个观点。但是,SU7系列的底盘零部件,除了国内被理想和问界催熟的空气悬架以外,其他的都还是海外传统供应链的产品。——这个不能怪小米,而是海外确实这些供应链更强。
那么问题来了,海外车企如果用中国供应链造车呢?即使他们如果不造SU7这么极致的车,造个极氪001问题不大吧?极氪001的配置到海外是不是嘎嘎乱杀?或者造个国内各种“懂车党”眼中的“工业垃圾”理想One,那个配置拿到海外是不是也能嘎嘎乱杀?要知道,就贴了个雷诺牌的吉利星越L,已经在韩国嘎嘎乱杀了,单款车销量韩国第一。
现在压力来到了中国出海车企。如果,国内车企出海,不能在这三五年内——也就是一款车常规正向开发周期——完成渠道和品牌的建设。那么,海外车企,借助中国供应链,新造出来的车,就会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把中国车企出海的成果压下去。后果很简单,利润大头,又回到了海外车企手里。中国汽车产业链,又只能苦哈哈的赚一点供应链的加工钱。
这种事情发生过太多遍了。拿手机行业举例,小米出海牛逼吧,按销量来看,2024年,全年1.68亿年销量,排名仅次于苹果三星;国内销量大约四千万,差不多75-80%销量在海外。但按利润来看,小米的利润大头却是国内,小米中国区毛利占比大概是70%,以小米印度市场为例,2022年销量接近3000万部,2022年前利润最高的一年,也就3.5亿人民币,算下来一台手机挣10块钱,净利润率1%左右。海外的利润大头还是传统的苹果和三星。
但出海没那么容易,海外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经销商渠道、用户习惯,都不一样。乃至国内领先的座舱应用、智驾应用,在海外都得重新做本地化的适配。卖产品容易,做品牌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优点是能快速孵化企业,缺点则是太多企业只靠国内市场就能过得很好,对于海外这些东西,没有做太多建设。
总的来说,汽车行业,过去两年有些车企的出海建设,算不上好。简单点说,就是单纯的甩货,对应的品牌建设、售后体系、零部件体系,都没跟上,损失的不仅是这家企业的海外市场,还是中国汽车在海外的信任度。迪子在海外是在好好做的,正儿八经搞制造体系,正儿八经经销商体系,甚至我觉得那边经销商比国内还会搞销售。回到船夫哥的话,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只有三到五年窗口期,也就这三到五年窗口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