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潇湘晨报报道,近日,海南一体育学科教师在知名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关于AI的通讯文章引发争议。
据网友截图,3月24日11点40分,海南师范大学在官方公众号上发文称,该校足球学院讲师刘昊禹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文章,为学校“体育学科在《自然》正刊发文零的突破”,还特别强调了刘昊禹“引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
然而,在社交平台的讨论中,有网友称,该文章文章全篇不足200字,就是一篇“读者来信”,学校夸大宣传;有网友称,一个体育专业的教师谈“AI全球合作”,学科跨度太大。此后,海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先是删除了此前的推文,后又重新发布,同时删除了“零的突破”等表述。
这真是一场闹剧!当海南师范大学宣传部门将《自然》Correspondence栏目的读者来们吹成"零的突破"时,这场学术喜剧的荒诞性早已超越事件本身。这个不足200字的豆腐块文章,居然被包装成学术论文,还称为“第一作者”“零突破”,真是不要脸起来脸都不知道跑哪去了。
这件事折射出地方高校在学术评价体系重压下的集体焦虑,从将会议综述错认为研究论文到把读者来信标榜为重大突破,这种"学术大跃进"的闹剧背后,是量化考核体系催生的认知扭曲,当《自然》杂志的刊头LOGO成为学术GDP的硬通货,连期刊目录页的边角料都成了争抢对象。
QS排名系统的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在Nature Index(自然指数)中的权重占比每提升0.1%,全球排名平均可上移3-5位。这种数字魔术刺激着无数高校的神经,高校重金悬赏奖励CNS主刊论文,甚至将《自然》子刊论文与副教授职称直接挂钩。在科研管理者的Excel表格里,学术价值被简化为影响因子数值,知识生产沦为期刊目录的排列组合游戏。
海南师大足球学院的学科定位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巨大分野,暴露出高校“顶刊崇拜”的深层逻辑断裂,当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老师突然跨界讨论DeepSeek的技术路径,这种学术错位恰似足球运动员改行研究航天材料,既非学科交叉的创新探索,亦非服务社会的实践转型,而是评价体系扭曲催生的生存策略。
国际出版资本早已窥见其中商机,某英国出版集团推出的《自然》子刊,单篇版面费高达数千美元,却仍被国内高校奉若至宝;《科学》系列会议增刊的录用率常年保持在八成以上,成为中国学者"国际发表"的绿色通道。这种学术消费主义的狂欢中,真正的知识生产反而沦为附属品。
全球大学排名的算法暴政,正在重塑中国高校的学术生态,US News排名体系中,CNS主刊论文的权重系数高达普通SCI论文的12倍,这种悬殊的赋值规则倒逼高校展开"顶刊军备竞赛"。有的高校为了争夺名号,不惜花重金成立顶刊攻关小组,每年划拨经费用于顶刊攻关,知识生产的本质意义换成游戏指标获取。
作为这种攻关的另一种曲径通幽,那就是引进拥有《科学》通讯作者头衔的学者,提供安家费,承诺编制,等等,走向一条进攻顶刊的捷径,科研人员不得不在学术理想与现实利益间进行残酷博弈。
我们要不要顶刊?要,那是科学高峰,每一个学者都要有攀登科学高峰的抱负,但要不要为此搞得劳民伤财,以至于变成病态?肯定不要。
科研要发论文,也要见落地成果,与其在顶刊幻影中追逐虚名,不如在应用转化中寻找真价值,当高校在科研和应用中做出真成绩,成为市场的冠军,这不比在《自然》增刊灌水更有生命力么。
西湖大学试行的“三维评价法”,将成果影响力分解为学术创新度、技术转化率、社会贡献值三个维度;南方科技大学设立的“应用研究特区”,允许科研成果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市场转化。这些探索证明,当论文不再充当学术评价的“一般等价物”,真正的知识创新方能破土而出。
比人工智能更需进化的,是中国高校的价值认知系统。当学术评价体系完成从“期刊目录崇拜”到“知识价值发现”的范式转换,当体育老师不必跨界讨论神经网络,当读者来信回归信息交流的本真状态,中国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出焦虑阴霾,在踏实前行的道路上听见真理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