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电动车展以“新质、绿色、时尚、安全”为主题如期落幕,这场行业规模最大的行业盛会,既展现了电动出行领域的创新活力,也折射出暗流涌动的行业变局。



展会上,头部品牌以科技化、场景化体验抢占焦点,中小品牌则在细分赛道奋力突围。然而,透过热闹的展台与新品发布,三大现象尤为值得深思:行业洗牌加速、产品同质化痼疾难解,以及新兴赛道的盲目跟风。

两轮车展馆规模缩水,洗牌浪潮下的生存法则

本届天津展最直观的变化,是两轮电动车品牌的展区规模大幅收缩——从鼎盛时期的数个展馆缩减至今年只有一个。这一现象背后,是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的真实写照。

有数据显示,2020年行业尚有300余个活跃品牌,而到2025年仅剩不足50家。头部企业如绿源、立马、小刀等通过“全场景产品矩阵”构筑壁垒,而缺乏技术积累与资金储备的中小品牌则加速退场。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唯有兼具产品力、品牌力与合规能力的企业方能留在牌桌。

同质化破局难,爆款车型难逃被模仿

尽管头部品牌标榜技术突破,但产品同质化仍是行业顽疾。以极核电动热销车型AE4为例,其标志性的流线型车身与智能中控设计,在展会现场被部分中小品牌“复刻”。

这种仅仅停留在外观模仿的背后是缺乏差异化内核的体现。同质化竞争的恶果显而易见——价格战蚕食利润、用户忠诚度下降,最终导致行业陷入“内卷”僵局。若企业仍沉迷于“微创新”而非底层技术突破,电动车的“科技属性”恐将沦为营销话术。

中小品牌高速电摩热,参数狂欢还是技术长征

展会上,不少中小品牌集体押注高速电摩赛道,宣称“极速110km/h”的产品比比皆是。



然而,这一趋势暗藏隐忧:高速电摩绝非配件参数的简单叠加,更需要车辆调校、安全防护体系支撑。例如,现场某品牌公开展出的车辆极速性能很强,却做工粗糙,车辆接缝参差不齐。而高速电摩的竞争,本质是系统工程能力之争,盲目追求参数峰值或将引发新一轮行业信任危机。

天津展的喧嚣与沉寂,恰是电动车行业转型期的缩影。洗牌加速淘汰了投机者,却也倒逼企业回归本质: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从“营销造势”转向“技术深耕”,但在换购风口下,行业转型升级仍需时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