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实验室用肥皂泡研究物体表面张力。

  在国际语境中,STEM教育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单学科教育,二是指上述学科教育的跨领域整合。在新科技革命驱动下,STEM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各国竞相推进STEM教育发展规划,着重凸显其对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支柱作用及战略紧迫性,掀起全球STEM教育热潮。通过梳理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STEM教育政策和举措,可以发现以下共性趋势。

  1

  围绕未来人才供需变化规划STEM教育发展战略

  全球职业结构的深度转型正在重塑未来人才需求格局。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至2030年全球将净增78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一数字背后是1.7亿个新增岗位和9200万个被替代岗位的动态更迭。面对这一结构性变革,STEM教育战略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即应对技术驱动型社会的核心挑战,通过跨学段课程衔接和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芬兰“国家STEM战略与行动计划”与美国“STEM教育五年规划”为例,前者通过跨学段课程衔接构建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后者着力打造“政府—企业—社区”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两国均注重将STEM教育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至国家核心竞争力塑造工程。其中,芬兰提出将全民科学基准提升至本世纪初期水平,美国迄今已经发布了3个五年期的STEM教育战略计划,将STEM素养深度融入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以此推动STEM素养成为现代公民的基础能力。

  2

  周期性开展STEM教育发展监测评估

  为突破粗放式STEM教育发展局限,各国普遍构建动态监测体系,通过追踪课程适配性、师资缺口和教育公平等数据,驱动政策精准调整。这种周期性监测评估既可以检验国家STEM战略成效,也为跨国经验对标提供了实证基础,推动STEM教育治理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型。

  芬兰2023年发布的“国家STEM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把监测STEM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包括收集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的各种数据用于研究,调查基础教育中技术、编程和算法思维教学现状,并提出加强STEM教学的建议等。同时,还要求芬兰LUMA(芬兰的STEM)中心咨询委员会监督STEM战略措施实施情况,每年向教育和文化部报告相关情况。

  澳大利亚对STEM教育有定期和不定期监测评估,均聚焦STEM教育发展而非政策效果。“STEM公平监测”为其开展定期监测的代表。该监测以服务2019年发布的《推进女性参与STEM战略》为目的,由澳大利亚工业、科学与资源部负责,自2020年起每年发布一份报告,主要跟踪女童和女性在STEM领域的参与情况,并测量变化和趋势,涵盖从学校到高等教育、毕业和工作场所的各个阶段。不定期监测评估覆盖STEM教育整体发展情况和STEM项目实施进展等。如2019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布综合评估报告,分析澳大利亚各类学校STEM项目情况,涉及类型、目标群体和规模等方面内容,并建议在2至3年后重复评估。再如,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开展的“STEM专家进校园”免费志愿项目自2007年以来就项目实施效果已经开展了5次评估。

  比利时2012年发布至2020年的STEM教育行动计划后,就开始对包括中学、成人和高等教育学生STEM学习数据的监测,每两年更新一次,2016年开始每年更新并发布相关报告。2021年发布“STEM2030议程”后,比利时继续强化监测,于2024年发布首份针对新议程的监测报告,并提出至2030年每年都会发布相关报告。

  3

  通过全国性活动营造STEM教育积极氛围

  针对学生兴趣不足现象,多国将STEM教育融入社会文化生态。通过竞赛、嘉年华等低门槛活动重塑学科认知,打破“高冷”标签,同时整合多方资源,弥合弱势群体的参与鸿沟。这类活动兼具STEM教育普惠和国家战略叙事功能,将个体探索转化为创新共同体的集体认同,强化STEM教育的社会合力。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推出面向3—12岁儿童的“STEM视频游戏挑战赛”,旨在激发学生STEM课程兴趣、发展实践技能,引导更多学生选择STEM专业。参赛队伍最多由4名学生组成,须在指定时间内提交一款原创视频游戏、一份游戏设计文档和一段包含所提交视频游戏关键元素的简短录像。每个团队一般由教师和家长担任导师,负责注册和提供指导建议等。评审团成员是来自教育、游戏开发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志愿者。该挑战赛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2025年要求参赛团队创建以“旅行”为主题的游戏。

  新加坡2022年开始将之前的国家科学挑战赛更名为国家STEM锦标赛。该锦标赛针对中学生,旨在培养STEM技能和创新能力,每所学校由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参加,一般在每年的4—8月举办,分资格赛、四分之一赛、外卡赛、半决赛、决赛等几个阶段。比赛内容包括与STEM相关的实践和书面问题等,通过1—3轮比赛的小组均可以获得证书和奖牌,而冠军团队还可以收到奖杯。

  希腊也举办有全国STEM竞赛活动,面向所有水平的学生开放。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比赛类别和标准也因此不同。如2025年一个面向儿童的、以“我们能在火星上生存吗”为主题的项目,要求参与者通过了解相关资料,思考并提出解决火星生存问题的创意方案、选择简单材料分组构建火星生存问题和解决方案的三维模型、创作故事等。该项目为非竞赛性质,评估基于每名儿童的参与程度、构造的完整性、展示的想象力水平、机器人编程的正确性,至少包含一个简单机械构造的使用等,意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4

  持续资助STEM教育研究项目服务实践

  为保障STEM教育体系与国家创新战略同频,各国通过专项基金、跨机构联合资助等方式,重点支持课程开发、教师跨学科能力培训和教育公平等研究。此类资助采用“需求导向”机制,既针对当下资源缺口提供解决方案,又通过定向课题预判未来技能需求,推动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构建STEM教育与产业联动的创新生态。

  美国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所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建立了较为强大的STEM教育研究国家资助体系。据统计,2003—2019年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两个指定STEM项目类别中共资助了127个研究项目(平均每年超过7个项目),每个项目平均资助约200万美元,持续时间为3至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STEM奖学金项目,目标是使有学术天赋的低收入学生能够拥有在STEM领域追求成功的机会。该奖学金由高等教育机构申请,资助额度200万—500万美元,分机构能力建设、实施项目和跨机构联合体三个方面。

  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2022年提出在MINT(数学、信息工程、自然科学、技术)行动计划框架下,投入1000万欧元资助3项MINT短期研究和13个为期3—5年的实践导向研究项目,包括收集有关MINT教育跨学科方法发展的见解,研究21世纪MINT技能开发和教学的成功条件以及促进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校与课外MINT教育互动。2023年,德国又启动基础MINT项目研究,系统评价和研究分析现有STEM教育相关文献,提炼出有助于改进MINT实践的经验,通过调查明确差距并提出行动建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

  调整与管控STEM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国际科技竞争加剧促使各国重构STEM合作框架,一方面通过奖学金、联合培养等机制吸纳全球顶尖人才,巩固创新优势;另一方面建立技术安全审查制度,防范关键领域知识外溢风险。这种开放与防护并重的策略,旨在平衡全球化协作红利与本土技术主权保障,标志着STEM国际合作进入精细化管控阶段。

  美国第三期STEM五年规划首次把STEM人才置于文件大标题中,并提出,“为了保持STEM的领先地位,美国必须成功吸引、招募、留住和整合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STEM人才”。欧盟委员会2025年3月发布的“STEM教育战略计划”提出试点“STEM专家奖学金”,吸引国际顶尖科研人员参与欧盟战略项目,强化公私合作研发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都开始出台政策和指南,加强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风险管理,STEM教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加拿大甚至专门制定了敏感技术和敏感机构清单和政策,要求在开展先进通信技术、密码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等与STEM相关的国际合作时要强化尽职调查,并制定了《研究伙伴关系国家安全指南》。这充分说明了STEM人才培养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也进一步凸显出科技自立自强、独立自主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性。

  (作者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该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际教育风险管理策略国际比较研究”[GYJ2022070]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3日 第09版

作者:张永军 赵章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