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清明将至。“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深厚情感。以更文明、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民政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清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广大群众以敬献鲜花、种植绿植、悬挂丝带代替焚香烧纸旧俗。针对异地祭扫需求,鼓励利用网络祭扫、进行“云祭祀”。同时呼吁广大群众不携火种入林入田入园,不燃烛放炮于山林、不焚香烧纸于田野,共同守护满园春色与遍野绿意。以心为祭,以情为缅,秉文明之笔,为千年传统续写新时代的文明篇章。
以鲜花为信,托春风寄语,让每一份思念都有归处。
近日,合肥市小蜀山陵园迎来祭祀高峰。记者发现,在去往陵园的路上以及陵园入口附近都有鲜花售卖,而前往祭祀的人群也都是手捧鲜花入园。
合肥市公益陵园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张旋介绍,清明节期间,小蜀山陵园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以鲜花替换纸钱,保障市民祭祀需求。开展丝带寄哀思活动,在文明祭祀宣传台免费提供黄丝带、祈福牌,方便市民自取自用,以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目前,小蜀山陵园鲜花丝带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近100%。”张璇表示。
在怀宁县三桥镇,该地则是组织志愿者在镇公益性公墓广场开展“绿色清明,文明祭扫”鲜花换塑料花活动,倡导以敬献鲜花、植树思亲的方式缅怀故人,树立节俭、生态、文明的殡葬理念与文明祭祀新风尚。
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还开展集体公祭活动。池州市第五届清明集体公祭仪式上30余位市民通过集体默哀、家属代表诵读祭文、鲜花祈愿、行三鞠躬礼等方式向亲人寄托思念。蚌埠市2025年清明节同样以庄重的仪式缅怀先人。带着鲜花参与公祭的张先生表示,“没有传统祭祀的烟火缭绕,也没有挥霍供奉的繁琐礼节,公祭过程更显得凝重、真挚。”
清明节期间,不少商家推出纸扎版的汽车、电脑、手机、别墅且销售火热,“花式”祭祀让清明变了味。
祭祀追思应从“重形”转向“重情”,烟火气在街巷里,而不应该在陵园、山头上。以鲜花、绿树、文字代替纸质祭品,让清明更加绿色低碳,亦更具文化温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缅怀方式也正在悄然革新。
对于远行难归的人,云祭祀也不失为遥寄哀思的一种方式。点亮电子灯烛,书写缅怀长信,让跨越山河的思念化作永不消散的数据星河。阜阳市民曹雨与儿孙共同将父亲生前创作的百余首诗词和父母的生活点滴整理成文字图片上传网络,以此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全省各地纷纷倡导网络云祭祀。其中,蚌埠、六安、铜陵、池州等地开通网络祭扫平台,推广云祭扫“互联网+”线上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不少陵园、公墓还适时推出代客祭扫、网上祭扫等服务。如合肥市大蜀山陵园推出“时光信笺”数字化服务体验活动,扫码发送“信笺”传递思念。还推出AI追思视频制作服务,给家属以情感慰藉。合肥市殡仪馆免费提供“四代温馨祭祀服务”,即代擦骨灰寄存格位、代敬献鲜花、代行鞠躬礼、代写祈愿卡,全流程影像记录,也可根据家属需求,通过视频连线实现“云端寄哀思”。
此外,像“小烛光”“祭拜网”等网络祭祀平台也可实现远程祭拜。
针对目前网络祭祀存在的信息安全、规范性、监管等问题,近日,民政部组织起草了《网络祭祀要求》民政行业标准正在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祭祀应保证祭祀内容健康,不宣扬封建迷信,符合公序良俗,服务平台不应提供宣扬封建迷信类的虚拟祭祀物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网络祭扫将以更加清明的姿态满足市民的祭祀需求。
清明祭扫不仅是溯源血脉的仪式,更是传承精神的载体。不如借着清明祭扫之际,与家人整理先辈的照片,讲述家族故事,让老故事中的精神激励代代新人。或者以捐赠旧衣、帮扶孤老之举,让孝亲敬老的美德化作润泽社会的清泉。
随着移风易俗文明祭祀宣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选择鲜花祭祀。但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些人在陵园外焚烧纸钱甚至燃放鞭炮。
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承载着中国人“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朴素情感,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
当前气温快速回升,降水偏少,大风多发。正值春耕生产、踏青祭祀高峰,野外用火风险隐患突出,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
3月25日,安徽省庐江县发生了一起由祭祀烧纸引发的火情。所幸经全力扑救,火势得到有效控制,无人员伤亡。北京、广西、甘肃、山西等地也发生因祭祀引发山火事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相关涉事人员或处以罚款或被刑拘或被判刑。在此呼吁,广大群众以此为戒,文明祭祀。
传统的祭祀习俗流传千百年,废除并非一日之功,还需久久为功。各地在做好文明祭祀宣传以及保障服务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做好应对措施。
清明追思,贵在心意;文明祭扫,功在长远。(记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