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扫墓祭祖成了当下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而关于扫墓的时间、方式等,民间流传着许多的习俗和禁忌讲究。
比如,老话说:“破日不上坟,过未不扫墓”。
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是啥讲究?扫墓祭祀,我们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
“破日不上坟”
“破日不上坟”中的“破”,顾名思义,有破坏、衰败之意。
“破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农历年中某些特定的日子,这些日子在黄历上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称为“破日”。
老话说“破日诸事不利”,说的便是此意。
按照传统,每年有21天被认定为破日,具体日期在农历中分布如下:1月十三、2月十一、3月初九、4月初七、5月初五、6月初三、7月初一和二十九、8月二十七、9月二十五、10月二十三、11月二十一、12月十九。此外,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被称为“四绝”;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则被称为“四离”。
由于这些日子在传统文化中,往往与不利、凶险等负面意象相关联,为此被视为是不宜进行重要活动的日子,比如结婚、开业、上任等。
(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象征着季节的结束;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象征着季节的转换。在古人观念中,这些日子,宇宙气场呈现混沌状态,五行之气难以顺畅流通,为不吉利的时段。)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观念,主要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的认知相对局限,于是便将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转以及吉凶祸福,划上了联系。
清明节作为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也在无形中被打上了这样的说法讲究——“破日不上坟”。
此外,读书君延伸补充一下,除了“破日”,还有“开日”“成日”“收日”“危日”(十二值位)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了解一下。
“过未不扫墓”
“过未不扫墓”中的“未时”,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未时”指向明确,即指的是时间。我们都知道,古代时间以十二时辰来计算,相当于每一个时辰对应我们现代的2个小时。
十二时辰对照表
在十二时辰中,“未时”对应现代的时间为下午1点至3点。因此,“过未不扫墓”就是指过了下午3点之后,不宜再去扫墓祭祀。
为何如此呢?这背后其实蕴含了古人对时间吉凶的认知和对安全的考虑。
古人认为,在一天的时间里,也有吉凶之分。未时之前,是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消退的时刻,此时比较适宜进行各种活动。
而进入未时之后,阳气开始消退,阴气逐渐上升,是阴气逐渐加重的时段。在这样的时间段进行扫墓祭祀等活动,不吉利。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过未不扫墓”其实也有其合理性。
首先,下午太阳即将下山之时,天渐渐暗了下来,在荒郊野外扫墓的人还要返程,天黑后面临的风险就增多了。
其次,扫墓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果过了未时才开始扫墓,那么等返程的时候天可能已经黑了。在夜晚的野外行走,不仅道路崎岖难行,而且蛇虫鼠蚁等野生动物也开始出来活动,这无疑增加了人们遭遇危险的可能性。
再者,未时之后天气没有那么炎热了,不少动物开始出来觅食,人们在户外活动遭遇袭击的可能性也增大。
另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过未不扫墓”,指的是清明节过了之后,若还未扫墓,那便不用再扫了。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是阴阳相交的重要时刻,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有一定的时效性。所谓“适时而行”,在特定的时间段,做特定的事情,扫墓作为对祖先的追思活动,也体现了这一点。
过了清明还未扫墓,说明后人对祖先不够重视,为此“过未不扫墓”,更像是一种提醒与告诫,督促人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一重要仪式。
当然,从实际操作来看,清明时节正值春季,万物复苏,天气适中,适合人们外出扫墓。而一旦过了清明,随着季节变化,天气可能逐渐炎热或多变,此时再去扫墓,不仅路途上可能遭遇不便,而且从心理感受上,也仿佛错过了那份该有的庄重与仪式感。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习俗。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于扫墓,你的家乡,又是什么说法和讲究呢?
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