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海沧版诗词大会”

又来啦!


4月2日下午

海沧区

“春山可望 诗韵清明”2025清明诗会

在温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


活动旨在通过诗词歌赋的形式

弘扬传统文化

寄托对英烈的缅怀

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现场布置典雅,诗意盎然

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观看


活动由海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海沧区委文明办、海沧区教育局、海沧街道党工委、海沧街道办事处主办,海沧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海沧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海沧街道综合文化站、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厦外海附”)承办,海沧街道温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协办。



诗会在厦外海附学生表演的

开场舞《踏春寻礼》中拉开帷幕

优美的舞姿不仅展现了

学生们的艺术才华

也为整个诗会奠定了诗意盎然的基调





随后,学生们通过朗诵和表演,向观众展现了英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节目包括《上春山》《春思三叠》《采莲》和《问月•飞天》。每一个节目都充满了深情厚意,令人动容。








在第二篇章中,学生们用激昂的朗诵和动人的歌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包括文明微宣讲《绿色清明 文明祭扫》以及《烽火青春》《七律•长征》《面对党旗》《穿越时空的对话》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等节目得到阵阵喝彩。


云端节目《七律•长征》

来自厦外海附对口支援学校

——宁夏泾源一中

《面对党旗》

来自厦外海沧附校教育集团芸景实小

这些节目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也激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






在第三篇章中,学生们通过诗朗诵和舞蹈,表达了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节目包括《诗吟舞绘,礼赞雷锋》《中国话》《习爷爷,我想对您说》和《少年有志心向未来》。

这些节目充满了正能量,激励现场观众不断前行。其中,节目《中国话》来自厦外海沧附校教育集团鳌冠学校。


从主持到演出的每一个人,才气满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市民陈先生

厦外海附校长王珍介绍,每一年的清明诗会,都是选择村居作为活动场地,将诗词朗诵与红砖古厝、耕读文化场景结合,赋予传统文化具象载体。这种“在地化”的文明实践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让村民近距离感受诗词魅力,形成“学子吟诵、居民对和”的共生图景。

以诗育德: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

2015年开始,厦外海附将清明诗会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教材,形成“清明咏志”“中秋诗会”等系列主题活动。

这种系统化设计突破了碎片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局限,使诗词学习贯穿九年一贯制教育全程,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


每一次的诗会都通过

“吟诗、绘诗、创诗、演诗”等形式

将语言表达、艺术审美、历史理解

与多元思维有机结合

例如《穿越时空的对话》融合了时空穿越元素,《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少年有志心向未来》则以朗诵传递家国情怀,既展现语言功底,又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这种跨学科整合

符合新课标“学科融合”导向

体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小海手记:协同育人,家校社共筑文化生态

十年来,清明诗会活动联动学校、家庭、社区及外部单位,家长参与节目创作,居民担任观众与文化体验者,构建“教育共同体”。这种开放性模式打破了校园围墙,使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互补。


正如诗歌爱好者罗先生所言,这个诗会持续十年,累计开展数十场社区展演,已成为海沧文明实践和海沧教育的品牌活动。村民反馈“这才是下一代该有的精神面貌”,印证了传统文化对乡村精神生活的滋养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总之,诗会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成功构建了“课程—活动—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其经验表明:传统文化教育需扎根地域特色,通过创新载体激活文化生命力;同时需打破教育边界,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这种实践为落实“双减”政策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点赞”“在看”“转发”

大伙儿互相提个醒~

一审/摄影:彭建文 陈亚沙

二审:王庆平

三审:庄梅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