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总有朋友问我两个问题——

“为什么当年敢创业做Gapper?”

“现在的我,该不该按下人生的暂停键?”

问这些的问题的朋友,有辞职后陷入焦虑的创业者,有在考研和Gap year间挣扎的大学生,还有在深夜发来长消息的读者:“看了你们的故事,我报名了某某项目,但我仍旧迷茫...”


其实,13年前那个站在内罗毕机场的女该,同样迷茫。那时候“生命教练”这词还未普及,“数字游民"的概念也没有诞生,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内卷”。

只有一个执念:如果人生是场考试,我能不能先交白卷?

现在,我想用13年的轨迹回答你们:

Gap不是逃避,而是把社会时钟调成自己的时区。


「我不想活成简历上整齐划一的铅字。」

13年前,在毕业和就业之间的人生间隔路上,我怀揣着500美金,降落在内罗毕的机场。彼时迷茫的我,试图通过一场放空的公益之旅寻找一片旷野。

在这里,我遇到一位在贫民窟长大的非洲男孩,他在受过高等教育后筹建了一个慈善机构,立志于帮助更多当地家庭摆脱贫困;


我遇到一位在内罗毕生活了8年的美国妇科医生,在一间狭小的诊所里为当地妇女提供免费的就诊服务

我遇到了一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校长,为凑集校舍修建工程费及孤儿们的学费,一遍又一遍地跟来访者诉述他们的困境,希望获得同情和帮助。


我遇到了一个非常有爱的寄宿家庭,将家里一半以上的空间提供给志愿者做住宿,关怀照顾每个人的饮食起居。

我还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贫穷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那一双双大眼睛和一个个因微笑而漏出的白牙,安抚了多少次我的忐忑与慌张。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一起工作的志愿者伙伴,相似的留学生背景以及一拍即合的三观,让我的那些关于未来的规划和困惑,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得到倾诉和共鸣。

一个原本不太自信的女孩,从友谊中获得了极大的勇气,觉得只要我想去,就没有双腿到不了的目的地,穿不穿华服,都有本事光彩照人。


「然后我和Aqua组建了Gapper,有了兼具公益体验和自由行的项目安排。」

我们想为这些贫困的、被忽略在世界角落里的群体,寻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也想为跟我有相似境遇的人,提供多一种看世界的选择,希望焦虑的心能够在此得以疗愈或安放。


让共同热爱世界、关心公益的我们意识到,这世上总有人和你用同样的方式思考,找到这样的共振,无论彼此身在何方,你都将不畏惧、不慌张。

彼时,尽管国际义工项目在西方国家早已盛行数十载,但对于国内来说,仍是新鲜事物。Gapper吸引了一群又一群勇敢、善良又热烈的年轻人,与我们同行。


这些曾经同行的伙伴们,如今在世界各个角落绽放着独特的光芒——

有人放弃高薪工作重返校园,成为专攻濒危物种保护的名校博士;

有人用镜头和文字丈量世界,为弱势群体发声的纪实媒体人;

有人在国际会议间从容穿梭,将公益理念融入商业实践的跨界专家;

更有人在教育医疗领域深耕十年,把当年在项目地获得的感动化作终身事业。


而支撑着这些精彩人生的,或许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公益之路

记得那些背着行囊辗转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日子,从印度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到缅甸仰光的残疾人学校,从斯里兰卡巴杜拉的老人院,到尼泊尔博卡拉的妇女支援中心。


在旅行过后,我们会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项目延展。

向外探索以获得共鸣的回响,构成我们无限精力的源泉,也给了我们在旅途中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眨眼,十三年过去了。」

在这期间,我们去了欧洲,去了南美,去了南极。

从厄瓜多尔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到加拉帕戈斯的潜水船宿;

从阿根廷乌斯怀亚的世界尽头,到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

从巴厘岛安宁日前夕的狂欢,到清迈天灯节的万家星火;

从蒲甘的广袤塔林,到北海道的冰雪秘境。


旅游归来之后,我们发现,如何探索自我链接内外,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才是我们在旅行和成长之后,面对未知世界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当志愿者反复问“为什么旅行后更空虚?”。我们开发了「独属于目的地的自我浸入」——项目不再是支教和公益,而是向内探索自己。

巴厘岛的自然纯念之旅,博卡拉的雪山瑜伽,不丹的与活佛对话,清迈和康提的寺庙内观冥想……


我们的项目大多没有知名的疗愈导师,而是专注于与在地的链接,因为我们觉得大自然和脚下的土地才是最好的导师,而疗愈的最好途径是自愈。

顺应当下的环境,去灵敏自己的触感,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思考什么是Gapper。」

——如果说Gap Year是间隔年,Gapper是处在间隔状态的人。

那么什么是间隔,为什么计数单位要是年?是月可不可以,是天呢,时呢……

以及,间隔一定要去旅游吗?


我们终于发现:Gapper的真谛不是地理距离,而是心灵位移。

突然间思路打开了,不需要长途旅行也可以做Gapper


于是,我们拓展了城市探索和自我观察的活动

「职业实验室」——在文物修复师的工坊触摸历史,跟随景漂陶艺师揉捏泥土,与声音疗愈师探索共振频率...让每一种小众职业都成为理解世界的切口。

「城市解码」——漫步静安寺的红墙下,穿梭巨富长的梧桐影里,在新华路的洋房间阅读城市年轮。用脚步丈量历史,让建筑开口说话。

「心灵对谈」——在「死亡咖啡馆」直面生命终点,通过「关系游戏」重新认识亲密,借「认知实验」突破思维边界。每一次真诚对话,都是自我发现的旅程。


公益始终是我们的底色

用「罕见病公益展」打破偏见;

以「自闭症儿童画作」搭建桥梁;

跟认知症机构一起开展「老物件回忆录」;

为养老院的「老年人踏春行」招募陪伴志愿者;

在市集中协助「认知症科普」行动推广;

跟阿尔茨海默患者家属及亲友一起向大众寻求关注,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但有的时候,思路打得越开,越是感到迷茫。

一切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当你的活动摆脱了一切束缚开始自我放飞,没有定性也没有方向,它唯一的导向就是——跟随我们的内心


但是,内心是会变的。

经历带来感受,感受形成知识,知识变成分别心。

二十岁时,自由是逃离格子间,爱心要带着悲壮感,理想必须惊天动地;

三十岁时,懂得停下才是自由,爱心是利他,情绪稳定比激情更珍贵;

或许以后四十岁的我,答案又在风中摇曳。


疫情之后重返斯里兰卡,当地的合作方Rose在热带艳阳下朝我奔来,两个久别重逢的中年女子,在瓦特勒的乡间小道上,相拥而泣。

那个曾经标榜“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独行侠,终于明白: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发现,能够走进人群中,走到朋友身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原来世界是轨道,旅行是相聚。」

好的,终于绕了一圈回到了“相聚”这个话题。

在过往十三年的Gapper数据中,95%以上的参与者是女性,50%正在经历人生转折。


如果在2015年,二十岁的你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加德满都的义工之行。那么现在的你在做什么,这几年你是否也经历了和我们一样的心路历程,以及你眼中的Gapper是什么

我想听听你们的故事,关于旅行,关于成长,关于爱和自由。

这些不全是说给我听,也说给还未启程的她们听。


我们想重新链接五年、七年、甚至十年前参与项目的你们,来一次时空的对话和回顾。

「是的,我们要寻找100位Gapper,开启名为“唤醒”的对话。」

旅途归来,打开了视角,丰富了经验,唤醒了感官。再带着这些知识,我们投入到下一段旅程。

不是回忆,而是让当年的感动重新流动;

不是怀旧,而是让过往的经历照亮此刻。


而这场对话,我希望属于女孩,属于成熟女孩的对话。你可以是25岁,是30岁,也可以是40岁;你可以是谁的天才女友,也可以是没理想淡人;可以是肆意,也可以是经营。

无论你是否参与过项目,只要曾被这些文字触动过

——这就是我们相认的暗号。

⬇️如果愿意对话,扫码进入问卷填写信息,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通过微信联系合适的人选。提交后静候佳音,若7日内未收到微信消息,也请相信你的光已照亮过我们~

如果你还未出发,面对未知旅程有十万个为什么,也欢迎你提出疑问。我们会在将来的对话中,通过Gapper的经历分享,为你寻找参考答案。

⬇️如果有任何疑问,扫码进入问卷填写信息。我们始终相信,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尚未相遇的参考答案。

也许你的故事,会出现在下一个女孩的勇气清单里。

1.咨询邮箱:info@gappernet.org(2个工作日内回复)

2.微信客服Gapper小天使:Gapper321(添加时请备注意向项目)

3.咨询电话:400 606 5502(咨询时间为周一至周五 9:00am - 12:00 am / 2:30pm - 6:00 pm)

↓后台回复关键词解锁更多国内项目↓

冰岛、摩洛哥、巴厘岛、泰国、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疆、敦煌、海南西岛、贵州厦格、云南镇雄、云南维西......

2025Make a difference on the way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