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山好汉当中,武松和燕青都算得上是让人记得住的人物。

一个敢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一个能在擂台上三招两式把擎天柱任原摔个四脚朝天。

一个靠拳脚打出一条血路,一个用脑子和身手在朝堂与市井之间来去自如。

两人都不简单,也各有千秋。

可真要是对上了,会是谁压谁一头?光靠印象说不清,得一条条摆出来,比个明白。



比力气:一个是天生的硬骨头,一个讲的是巧劲

武松打虎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可细看书中描写,他打的可不是纸糊的虎,而是真正的“吊睛白额”猛兽。官府在景阳冈设立了明示,表明已有多人丧命于此,可见那只虎非同小可。

武松醉酒十八碗后,赤手空拳,靠着一拳拳地砸,把老虎活活打死。这里面有没有胆识先放一边,光凭这一身力气,就已经超过了常人。

书中还有一笔带过的细节:武松一怒之下,提起酒店的四五百斤石凳,说扔就扔,毫不费力。这不是猛一时的冲动,而是他长年累月练出来的底子。



再看燕青。书中提到他“膀阔腰细,身段俊俏”,更强调“六尺身材”,相对来说,这在水浒里不算高大。

燕青的长处不在蛮力,而在巧劲。

对付任原那次比武,燕青用的是套路和技巧,用“贴身战法”加“借力打力”,打得任原措手不及。

对手一个不注意,他就一招将其掀翻,看起来干净利落,但这不是靠力量,而是靠经验。

燕青要真用拳头硬碰硬,他那身板,未必能承住武松一拳。



武松是出了名的一拳打翻西门庆,连西门庆的狗腿子、街头恶霸见了他都避着走,就是怕这拳头来得快、狠、重。

西门庆可不是普通百姓,人家是官中有势、手下有人,能在狮子楼被武松一锤定音,可见这力道确实够分量。

再比实战情况。燕青跟随卢俊义多年,虽南征北战,却多是阵前谋划、暗中出力,真正单打独斗的场景很少。



而武松却是一路打出来的,醉打蒋门神、飞云浦反杀、鸳鸯楼血战,哪一场不是拼命?每一战都有人命,每一次都靠的是拳头说话。

所以在力量一项,燕青不是没力气,但放在武松面前,还是小巫见大巫。

说到底,一个练的是巧劲,一个是硬骨头较劲,遇上真刀真枪,不讲花招,讲的是谁拳重谁先赢。



比身手:一个精灵百变,一个沉稳老练

燕青打擂那一战,是他整个故事中最出彩的一节。他扮作货郎潜入天齐庙,观察擂台三天,了解任原的每一招每一式,再突然出手,一招制胜。这不是光靠勇气就能做到的,需要胆识,更需要身手。

燕青身材灵巧,又熟悉相扑套路,善于借势而发。

他的动作快、判断准。擂台上任原如山压顶,燕青先是左探右避,引对方出招,再贴身破绽处起手,借用任原的力道将其翻落台下。

书中写得清楚,围观百姓都叫好,说这年轻人身手麻利,反应快。

但这个身手的优势,在擂台有用,在真正杀场上,未必管用。



武松打虎、打蒋门神、打张都监,打得人头滚地,靠的是快打快走,身手也不慢。

特别是打虎那场,虎扑三次,武松都闪开了。他不但没被咬,还能顺势跳上虎背压住,空拳打出致命伤。这种反应速度,在酒醉之后还能保持,说明平时练得就是实战,不是花架子。

而且,武松的战斗风格是不走虚招。

打蒋门神前,他喝了十八碗酒,到场就说“你若是个好汉,上来对打几拳”,一拳拳正面硬磕,不走后门。

动作未必好看,但干脆利落,不给人喘息机会。



再看燕青,多数时候讲究“先摸底”,然后再动手,技巧多,但缺乏武松那种“进攻压制”的劲头。

武松打西门庆,一锤落地,顺手割头。

打张都监时,在鸳鸯楼来回杀,连老婆孩子都不放过,那种狠劲和效率,不是靠身法就能解决的。

所以比身手,燕青占一点“灵巧”的优势,但武松胜在“实用”和“决绝”。

打擂是规则场,打仗是杀场。

在擂台,燕青能赢;可在巷战、街斗,武松更让人怕。



比心性:一个见好就收,一个杀到底

水浒一百单八将里,能打的不少,能活下来的却不多。

原因很简单,会打是一回事,能活下去,是另一回事。

燕青属于见好就收的那一类。

梁山受招安后,各路英雄或战死,或病逝,或被猜忌。

而燕青呢?打完方腊,知道“功高震主”,不等朝廷动手,自己悄悄收拾行李走人。

临走前还劝卢俊义:“你若不走,早晚是个结局。”卢俊义不听,果然不久之后落得身死的下场。



燕青明白,真英雄不是一定要死在沙场上,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退,退得体面。

这一点,书中并未多写,只寥寥几句:“一夜不辞而别。”但这种清醒,比在沙场上砍五百人头更难得。

而武松,是另一种人。他性子直,事不平则鸣。

潘金莲毒死他兄长,他先是报官,被踢皮球;于是自己设局,取证杀人,一刀一刀砍出一个说法。后来一路打杀,受伤无数,最后断臂,在六和塔出家,也没说过一句后悔。



武松的人生,是一条路走到黑,从不回头。他不擅权谋,不懂朝堂,也不在意什么“天命”,武松在意的,就是眼前这口气咽不下,那就要讨回来。

所以比心性,燕青更聪明、稳重、识局势;武松则直来直去、敢拼命,不转弯。

一个活得长久,一个活得轰烈,各有优劣。

但若真打起来,心性决定临场的狠劲与不怕死的心理。

燕青聪明归聪明,真到生死关头,他多半会“找路退”。而武松,眼一红就是拼命,这一拼,往往不死不休。

燕青在“打”这件事上,是有尺度的;武松没有。他一旦动手,就是一口气要打到对方彻底趴下。

斗狠这一项,燕青根本不是武松的对手。



结语

要说武松和燕青谁更厉害,三方面一比,高下立判。

力量上,武松天生强壮,燕青靠巧;身手上,燕青细腻灵动,武松以快打狠;心性上,一个收放自如,一个刚到底线。

但武功对比,不是看谁唱得好、扮得好,是要看谁真敢冲、谁真能打。

在这个标准下,燕青终归比不过武松。



一个是巷战里的硬汉,一个是擂台上的高手。

真要相搏,结局大概只有一个:燕青会审时度势退场,武松照样赤膊上阵,打得人服服帖帖。

两人虽同是梁山头领,确实不是一个“打法”,更不是一个档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