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曾说:“我花了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年少无知时,滔滔不绝,与杠精论长短,与傲慢狂妄者争对错,与搬弄是非者明黑白。

或绞尽脑汁与人争论,或费尽心思劝说他人。说尽千言万语,对方未必能听一二。最终劳心劳力,陷入无尽内耗。

跌跌撞撞,才明白何为“言多必失”,而一个成年人最顶级的修养,就是学会少说话。

少解释

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到:“渴望得到别人认同,或许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

认同感,是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接受和赞同。而我们之所以渴望得到认同,常常是由于自身立场不坚定,所以迫切得到外界的正向反馈。

如果通过自己的解释,让他人认同,就能侧面坚定自我立场。

这本身就极其荒谬。每个人立场不同,处境不同,三观不同,没有谁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如果把一个人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往往并无价值。

弄不懂的事情,怎么解释都弄不懂;弄懂的事情,不必解释。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人,再解释也没用。

少说无害,多说无益。与其在解释中消耗自己,不若吧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面。



少劝说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劝说他人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帮助他人,让别人少走弯路。而这一切的参照,不过是自我经验或者认知。

在一定年龄之后,我们自以为历经千帆,看透现实,成为最清醒,看清最多真相的人。殊不知我们只是活在自我认知局限中,活在信息茧房里,但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以己度人,未免太多偏颇。不必粉饰自己走过的路,更不必美化没有走过的路。

别妄想改变或者拯救他人。我们的自以为是,或许才是别人成长的障碍。有的南墙必须自己去撞,有的泥沼只能自己去趟,这些都是成长所必须的。

费尽口舌,往往只能招致埋怨。尊重他人的命运,少去劝说,才是真正的为别人好。

少争论

《宝贵的人生建议》中写到:大多数争论,其实跟争论本身毫无关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无法通过争论来赢得争论

争论本身毫无意义。纵使证明自己是对的,也无法证明别人就是错的。真理不辩自明,歪理没有辩解的必要

认知层次不同,争论不休,不过是自寻烦恼。别人的侃侃而谈,希望得到的认同,而非反驳。对方或许并不在乎自己所说的是否属实,而是只想得到认同或者崇拜的快感。

尊重彼此,心平气和,不与他人论高下,不在言语争长短。少争论,少内耗。

把话说给不想听、不愿听的人是一种巨大的消耗。想听的会主动问你,不想听的人不必说。

步调相异,圈子不同,三观不用,不必渴求。各行其是,互不干扰,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少说话,多思考,方得安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