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向媒体报料自己网购时遭遇店家大玩文字游戏的经历。比如,袜子套装“买3送3”,实则只发3双;下单150张×6包的抽纸,实则到手100抽×3包,店家的回复是,每1抽纸可以分为3张,算下来刚好900张纸;还有在宣传图醒目位置写着“6个月质保”,实际上却在底部用一行很小的文字写着“以3个月质保为准”。
这类行为其实早已被法律禁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指出,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第10条也明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像新闻中提到的,抽纸的计量单位用“张”误导消费者认为是“抽”,垃圾袋用“g(克)”误导消费者认为是“个”,以及将实际售后规则刻意做了最小化处理,都属于商家利用思维惯性进行的误导宣传,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的损害。
而这种低级套路屡屡得逞的原因在于,商家拿捏了消费者怕麻烦的心理和维权回报与耗费精力不匹配这两个关键因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指出,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应予3倍价款赔偿,不足500元的则以500元计算。抽纸、袜子、垃圾袋,这些商品单价低,消费者即便与商家死磕,所获赔偿金额恐怕也不会超过500元。而与之相比,消费者要付出的包括但不限于,找商家理论、向各种渠道投诉、调解、诉讼……好不划算。权衡利弊后,多数消费者或许都会选择吃下这个暗亏,最多要求退货退款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商家这头,就算碰上一个不怕麻烦的消费者维权到底,赔500块也能把这事了了。而在低价走量的逻辑下,被“薅羊毛”的消费者仍是绝大多数,商家依然稳赚不赔,当违法成本足够低,商家便会有恃无恐,视消费者权益为无物。
面对不良商家设下的重重陷阱,防不胜防的消费者失去的不仅是几十块钱,更是对电商市场的信任。在商业交往中,信任的建立离不开透明、诚信、可靠的行为,商家和消费者都不例外。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有了一次愉快的购买经历才有可能成为回头客,玩文字游戏的商家显然是不指望做回头客的生意了。或许也是出于这种原因,才在高复购率的生活用品上做手脚。而信任的坍塌有时却只在一瞬间,前段时间也出了一则商家玩文字游戏的新闻,“壹号土猪肉”实则是注册商标为“壹号土”的猪肉,不少消费者质问“还有什么是真的”,表示对品牌商标的失望。同理,消费者被文字游戏坑多了,对电商平台乃至电商这种消费形式的信任度都会下降,损害的是整个市场和行业的运行生态。
对此,法律上有必要细化对商家文字游戏的判定标准,并提高违法成本,将处罚由赔偿单个消费者增加到按照营业额罚款或停业整顿。电商平台也该对技术审核结果进行人工复核,并搭建高效的投诉通道,以第三方监督挽回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