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是为了什么?为了提升学历,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亦或者是对学术的追求?或许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都会有一批大学生,在不确定自己考研目的之前就盲目地跟风考研。
大学生群体存在跟风行为并不稀奇,可考研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选择,更是机会的博弈,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接下来至少一年的时间内,同学们都只能心无旁骛地去复习,不仅错过了校招就业的机会,就连备考公务员、事业编也无暇顾及。
而不确定自己考研目的最可怕的后果已经显现,当盲目跟风考研与考研热度最鼎盛时期相撞后,出现了一批“逆向考研”的人,所谓逆向考研,指的是那些本科院校水平不错的同学,考研却选择了一所水平不如本科院校的院校。
“逆向考研”第一批受害者出现:3年后自食其果,第一学历也没救
无论是升学选择还是职业规划,人往高处走是最基本的原则,而当大学生面对考研难度攀升、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做错一反常态的选择,一名211毕业的女大学生,跟风考研第一年,把目标定在了211大学。
结果不出所料,考研失败了,其实第一次考研的失败,如果放在22年来看,并非是个人努力达不达标的问题,当时的考研已经内卷到近乎病态了,在这种本就不健康的大环境下,考研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可女同学看着自己381分的成绩显然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于是第二年备考她一心求稳,报考了一所双非院校,最终以400多分的好成绩上岸研究生,很多人或许会觉得,400多分考一个双非院校的研究生太可惜了,可根据地当年的考研难度,双非的分数线照样因为病态的内卷突破380分。
因此女同学起初并不觉得后悔,读研期间她努力、认真,完成课业内容的同时还跟着导师做项目,女同学的心里似乎也怄着一股劲儿,迫切的想证明只要是读了研究生,无论是名校还是双非,自己获得的成长都是一样的。
可这样的美梦终究还是在找工作的那一刻被打破了,此刻的她身上的标签是“双非研究生”,那些本科阶段能接触到的公司和企业,根本不会来自己研究生就读的双非院校招聘。
即便自己怀揣着侥幸心理主动去联系企业的HR,说明自己的第一学历是211大学,也依旧遭到了对方的无情拒绝:我们以最近一次毕业院校为准。
读研不是为了混学历,“逆向考研”反而降低了学历的含金量
当“逆向考研”的第一批受害者出现,大学生才逐渐意识到“逆向考研”是多么不值的一次选择,当上岸双非院校研究生的那一刻,第一学历再好也没救了,身上唯一的那点光环也不复存在,就业的困境也让“逆向考研”的同学看清了现实。
事实证明,考研院校的选择需要慎重权衡。有人为求稳妥选择较低等级学校,有人因身体状况不得不降低目标,虽然这些选择背后都有各自的困境和无奈,但最终的后果也只能自己承担。
当大学生为了考研而考研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自己考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那“逆向考研”非但起不到任何帮助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降低自己学历原本的含金量。
职业发展需要长远规划,单纯为了获取文凭而降低院校档次,反而容易因此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读研不应该成为混学历的捷径,在想要考研之前,建议同学们问一问自己:读研究竟为了什么?否则真是后悔都来不及。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