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北京公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对全市的中招考试方式做了进一步明确。
北京2025年中考最大的亮点是考试科目和分值的变化,今年北京中考总分值从670分降到510分,取消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四科的考试成绩,改为了素质评价。
考试科目改革已经成了初中教育减负的大势所趋,此前备受社会关注的长沙中考改革中,也宣布取消地理、生物的考试,而改为考查。北京则更加直接,把四门学科考试全部取消,这一变化对全国的中考改革有重大参考意义。
这一改变也预示着之前大家心目中的小四门已经发生了改变,之前被认为是主科的化学,被道德与法治取代。物理成为理工科基础能力的唯一载体,道德与法治占比提升,折射出国家对科技创新与意识形态的双重重视。
中考的科目和分值变化,也会直接反映在日常教学安排上。北京初二学生课表显示,被取消考试的四门学科周课时减少40%。于此同时,科目改革也对教师岗位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从考试变为考察,也就意味着这四门老师课时的减少,有可能造成部分小科老师被分流。
北京的中考改革,可谓是中学课程改革的终极版本。目前已经有10余个城市启动中考科目调整,透过这些试点,可以窥见未来改革的三条主线:
一、科目设置梯度化:形成“核心必考+定向选考+素养考查”三级体系。
二、命题权力上移:2025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后,可能进一步向六大区域协作体过渡。
三、录取标准复合化:北京东城区试点的“学业成绩(60%)+实践档案(30%)+面试评价(10%)”模式,或将成为新模板。
改革之后,学生的中招成绩差异进一步缩小,如果想考入理想高中,除了基础学科的成绩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比如上海闵行区,就将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纳入录取指标体系,已有32%学生凭借非学科优势进入重点高中。
不难看出国家中考改革的初衷,一是为学生减负,取消副科的考试,等于减少了初中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二是推行素质教育,要求中学生必须具有更多的社会实践,取消唯分数论,也让素质选拔落到实处。
这样的改革自然也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一些高中老师就发现,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这些科目中,一些原本初中就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
长沙某重点高中新生测试显示,取消中考的生物科目平均分较三年前下降22分,地理经纬度判读错误率上升至47%。一线教师反馈:“初中不考的知识点,学生就像没学过一样。”这种断裂或将导致初高中衔接出现“悬崖效应”,增加了高中阶段的学习难度。
国家在减负问题上,方向是明确的。近年来多地推行的教育改革都是同一个方向和思路。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也要积极适应这些变化,从过去唯成绩是论,慢慢的转变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让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实践,激发自己兴趣,从长远来说,一定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把更多的时间从课堂移到课外,让中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学习方向,不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考试上,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