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丁 伊、张林飞、崔俊杰
图丨李宁帅、张子航
传承者敬业者创新者
——聆听第72集团军某旅3位优秀官兵代表的强军誓言
近日,第72集团军某旅 聚焦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专题,开展“坚定强军信念”演讲比赛。 比赛中,一个基层分队“老中青”三代人的强军誓言给官兵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分别是7年军龄的吴学同、15年军龄的王凯、31年军龄的计耀东。
使命赓续 · 精神传承
吴学同的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皱巴巴的预备役军官兵役证上,记录着他那个年代的烽火硝烟。
吴学同回忆起小时候,爷爷常说的一句话:“当年我们趴在雪地里传炒面,传的不是粮食,是保家卫国的信念。”这份纯粹的信念,让吴学同在心里坚定:“我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人民的守护者”。
当我们把思绪拉回2024年4月的实弹投掷场,“前方出现一枚未爆弹,谁先上?”身为排爆员的吴学同当即报告:“我来!”。只见他身穿厚重排爆服走向落弹区,用双手清理未爆弹周围的碎土,设置电起爆线路。一切准备就绪后,随着一声闷响,看到腾起的烟幕,大家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是他第4次参加实弹排爆任务,除此之外,吴学同还是单位的驾驶员、军械员、航电员,凭着过硬能力,他荣获东部战区陆军“优秀共青团员”。
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从保家卫国到排雷先锋,红色血脉在祖孙两代身上赓续传承。吴学同接过了爷爷那浸染着战场硝烟的钢枪,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军人的强军信念。
扎根岗位 · 破局攻坚
有那么一批人,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在甘于平凡、勤于奉献中刻画军旅画卷。他15年间历经6个工作岗位,生动诠释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操守。
2018年,随着预防性维修的普及发展,该旅飞参室建设迫在眉睫。但成立之初,缺人手、缺场地、缺设备、缺经验……这让大家都对这个新专业望而却步。当连长找到王凯,能不能挑起这个重担时,王凯随即领命,全身心投入到飞参专业的建设当中。这是他第3次转岗。
设备老旧,就多花点精力时间;人手不够,就一个顶起两个用;技术断层,就主动联系厂家带教规范。4年的时间里,只要有飞行,他一定是保障队伍中休息最晚的那个。最终,他只用了1年时间,带领飞参室形成了“人人都会判,机型都能判”的保障能力。
2019年,上级组织“砺装金扳手”比武竞赛。作为刚建立的小专业参赛,从接到命令到场上角逐,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20天。“不能给旅队丢脸”是王凯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凭着这股劲,他们最终名列前茅。
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千万个“王凯”用敬业托举战鹰翱翔,用匠心守护装备安全,用坚守筑起信念高地。
科研创新 · 跨界融合
也有那么一批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10年前,当40岁的计耀东看到许多刚下连的新同志,因装备数量少无法进行抢修训练时,“无实装抢修”的概念开始萌芽。通过不断查阅资料,计耀东摸索出把故障数据库装进AR眼镜,以此模拟装备抢修训练的办法。
但3d建模、计算机图形学、语言编程这些陌生的内容,对只有大专学历的 计耀东来说,无疑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但一向勤思考、爱钻研的他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横下一条心“搞不出眼镜誓不罢休”。
随后几年,从家庭到单位,他全身心投入到研发当中。 有人说,依靠现有条件也能修好装备,非得研究这个眼镜吗?但每当计耀东想到,考核场上,大家对临机抢修束手无策时,他内心就愈加坚定:不把训练当实战,以后是要吃亏的。
终于,经历无数次失败与改进、无数次辛勤与汗水,承载着计耀东心血与努力的AR眼镜终于破茧而出、初具雏形。跨越10年的问题,计耀东终于等来了答案,这一年,他已经将近50岁。
计耀东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直升机修理这件事,我想尽我所能把它干好”。
▲张欢朋 摄
不辱使命的传承者
扎根岗位的敬业者
开拓进取的创新者
他们都在证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强军的信念不会动摇
攻坚的脚步不会停歇
来源│光荣e家 (ID:plaefamily)
编审│洪玉生
责编│童祖静
编辑│方仲平
邮箱│grejwx@163.com
刊期│279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