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藏友如数家珍地念叨着云南光绪元宝、宣统元宝的版式差异时,有两枚特殊的银元却始终笼罩在迷雾中。
它们既没有铸造年份,也没有发行国别,甚至用着邻国文字,却在收藏市场上被冠以"云南银元"的名号,单枚价格动辄数万元起跳。
云南富字一两正银
过去在云南乡间古玩市集上,偶尔能见到一种造型奇特的银饼:正面篆书"富"字浑厚古朴,背面却刻着曲里拐弯的异国文字。
老辈人管这叫"远征军饷银",传说这是当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时铸造的军饷。更有趣的是,这种银元竟有"半两"、"一两"两种面值,完美契合着中国传统的银两体系。
这个误会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1949年钱币学家施嘉干在《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中,将其归为中缅边境驻军铸造的军饷银。
富字一两签字版
直到1987年,法国钱币学家蒂埃里带着殖民档案来到中国,真相才水落石出:这些银饼竟是法国殖民者在越南河内的"杰作"!
时间倒回1943年,河内造币厂里,工匠们正在赶制一批特殊订单。这些银饼既非法郎也非银元,正面刻着象征财富的"富"字,背面却用老挝文标注面值。
原来当时鸦片贸易,殖民当局需要一种能在中南半岛流通的"硬通货",于是设计出这种融合汉字与东南亚文字的特殊货币。
云南小鹿头一两
与"富字"系列配套的还有更神秘的"鹿头银币",分为大鹿头和小鹿头版。当年这两种银币主要流通于越南上层社会,法国殖民者常用其打赏土著官员。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历史给这批银饼安排了戏剧性的转折。率军入越受降的云南王卢汉,在河内金库发现了堆积如山的"富字银饼"。
这些战利品被滇军当作军饷发放,从此在云南民间扎下根来。而法国殖民者撤退时,又把大量银饼带回欧洲,以至于上世纪80年代巴黎古董店里,还能买到这种"东方银饼"。
大鹿头一两
这种双重流向造就了特殊的收藏格局:在云南发现的往往带有流通痕迹,而在欧洲出现的则多是原始状态。
如今富字一两最低都要万元起步,P盒评级的普通版AU55分已达5万元,MS级别的则突破30万大关。而背面刻着法文"ESSAI"(试样)的富字一两,在诚轩已经拍出58.6万的高价。
鹿头银币比富字系列更为稀缺。即便是有磨损的小鹿头普品,市场价也要3万元起步,而大鹿头就是六位数起步的大名誉品了,最高已经破百万。
大鹿头 嘉德2015年拍卖:59800
这也是最近几年P盒发展迅猛造成的结果,要知道十年前大鹿头极美品在嘉德拍卖,也不过6万的价格,“富”字一两甚至只要三四千,如今却已经最少十多倍的涨幅。
不过这种“银饼”造假难度不高,当下市场赝品比较泛滥,在收藏时还是要注意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