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刘聪 摄
在安顺市平坝区的崇山峻岭之间
一座由青石板铺就的军事城堡
——“天龙屯堡”
穿越六个世纪的风雨
将大明王朝的边塞记忆
凝固成永恒的建筑诗篇
渊源
天龙屯堡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平坝区天龙屯堡古镇(以下简称“天龙屯堡”),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当时作为通往云南的“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和驿站,名为 “饭笼驿”;后来,取黔中名山天台山的“天”与龙眼山的“龙”二字,更名为“天龙”,沿用至今。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发动“调北征南”的“平滇之役”。战后,为了把贵州作为永久的战略通道,又发动“调北填南”大移民,将大量家眷、商贾、工匠、农民迁居贵州。这些来自江淮等地的移民与当地百姓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屯堡文化。
建筑
天龙屯堡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天龙屯堡依地势而建,以“九宫八卦阵”为雏形,形成“九街十八巷”的迷宫式布局。每条街巷宽窄不一,暗藏瞭望台与暗巷通道,战时可迅速集结兵力,体现了明代军事防御的精妙设计。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张涛 摄
天龙屯堡的建筑风格以明代军事防御为骨,江南民居文化为魂,形成独特的 “石头城堡” 体系。薄如蝉翼的石头被用来覆盖屋顶,形成独特的“石板瓦”,墙面保留天然纹理,既美观又能有效地防水、隔热;厚重的石块则被砌成坚固的墙体,厚度可达60厘米,犹如一道坚实的屏障,抵御着外界的侵袭。
民居的墙体上预留了外窄内宽的 “猫儿窗”,也就是射击孔。从外面看,射击孔很小,很难发现;但从里面看,视野却非常开阔,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的情况。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室内的通风,又为防御提供了便利。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张涛 摄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张涛 摄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张涛 摄
天龙屯堡的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门楼垂花雕刻、木雕窗棂等细节保留江南工艺,如 “双狮戏球”“福禄寿喜” 等吉祥图案。墙体弧线设计与“猫儿窗” 结合,既避敌又通风,体现军事智慧。
六百年风雨中,这些建筑不仅是明代卫所制度的活态见证,更通过地戏、汉装等非遗元素,成为汉族移民文化在西南山地的倔强坚守。
沈万三
故居
天龙屯堡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张涛 摄
曾经的江南首富沈万三与天龙屯堡的渊源始于明初,沈万三因资助张士诚、提议犒军触怒朱元璋,被流放至贵州。他晚年辗转至天龙屯堡,在此生活三年,而此处是沈万三在屯堡遗存的保留了江南风格的故居。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张涛 摄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曹经建 摄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张涛 摄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声明
以上信息、图片来源
@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