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杨浦各界群众广泛参与祭扫祭奠活动,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3月31日,杨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举办杨浦区2025年清明祭英烈活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代表、杨浦区官兵代表、优抚对象代表、学校师生代表等齐聚费达夫烈士雕塑前,共同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春日的清晨,微风拂过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的校园,气氛庄严肃穆。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全员集体肃立,高唱国歌。随后,大家整衣脱帽,面向费达夫烈士雕塑,垂首默哀。

在敬献花篮环节,献花曲悠扬回荡,花篮缎带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格外醒目。“费达夫烈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年代的幸福来之不易。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以先烈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告慰英灵!”学生代表在发言中动情地说。


初二学生代表居知鱼参加了活动,并表示,“费达夫烈士是一位在革命斗争中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牺牲的烈士,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将会向费达夫烈士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学习、积极向上,长大后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活动最后,大家集体参观了校园内的费达夫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广场,了解了费达夫烈士的生平事迹。费达夫,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出生于1907年,学生时期在上海聂中丞华童公学(今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求学,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上海沪东区工会联合会主任。1931年,他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牺牲时年仅24岁。


杨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动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全方位打造了费达夫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广场,包括费达夫英雄雕像、费达夫陈列室、上海24位红色烈士浮雕墙面、达夫桥、达夫亭、红色文化步道等教育设施。平日里,校内定期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相关教育活动,加深广大学生对费达夫烈士英烈精神的了解,更让大家在这里寻找到了信仰的力量。

清明节前夕, 江浦路街道组织辖区师生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纪念碑,通过默哀、献花等祭扫仪式,缅怀王根英烈士,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王根英烈士故居原址位于杨浦区江浦路街道通北路唐山路口通北新村13号的一排五间的平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焚毁,战后在原址重建了和原屋相仿的平房。1995年,因周家嘴路辟通工程,旧址被拆,后有关部门在附近的周家嘴路1888号,建立了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纪念碑。

2010年1月28日,杨浦区文管委、杨浦区文化局举行了“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纪念碑揭幕仪式。每年清明节期间,江浦路街道党工委、区教育局也会组织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前往遗址纪念碑祭扫并举行宣誓仪式,缅怀英烈事迹。同学们表示,王根英烈士是上海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也是江浦路街道永恒的荣耀,她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她那种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是大家永远的楷模。


王根英烈士后人、齐一分校校长王琦在祭扫活动中表示,青年一代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也许无法理解当年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通过祭扫先烈,缅怀先烈活动,则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而鼓励自己更加刻苦学习,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1906年,王根英出生在上海郊区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中。8岁时,她便离家到纱厂做童工,16岁时随姨妈进入了英商怡和纱厂做工。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她带领工人参加“三罢”斗争和游行示威,成立罢工委员会,提出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等11项要求,罢工坚持了118天,迫使资方接受了全部条件。那场运动后,王根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1933年12月,王根英由于被叛徒出卖,在家中被捕,被关进上海提篮桥监狱,并被判有期徒刑8年,后被转送到“南京第一模范监狱”,当时那里关押的还有帅孟奇、夏之栩、何宝珍等“女政治犯”共20余人。在狱中,她一边坚持斗争,一边刻苦学习文化。1939年3月8日,王根英在河北参与抗日突围战斗中,不幸遇难,年仅33岁。

祭奠英烈不仅是缅怀,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激励参与者铭记那些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矢志奋斗、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铭记革命先烈功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把英烈精神转化为推动杨浦发展的实际行动。


文字丨汤顺佳 陈涛

图片丨汤顺佳 陈涛

编辑丨文茜婷 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