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尧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在大巴山腹地,有一支由1682名志愿者组成的特殊队伍——达州市“巴山生态义警队”。4月2日,清明节前夕,他们整天都在森林防火一线奔忙。

这支队伍成立于2023年7月,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跨区域联防联巡126次,制止违规野外用火200余次,化解涉林矛盾纠纷30余起,还协助破获相关刑事案件20余起。

以脚步丈量青山,用科技赋能巡护,凭协作共筑屏障,这群长江上游和秦巴山区生态安全的“民间卫士”,探索出一条警民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民警带着义警开展日常巡查工作。

破解生态治理难题

从“单打独斗”到“群防群治”

达州是四川省的森林大市,森林面积超1134万亩,生态资源丰富,是新晋的国家森林城市。当前,达州正在加快秦巴森林“四库”建设,生态保护工作压力增大。

在传统的生态保护工作中,达州面临信息不畅、技术薄弱、跨区域协作不足等挑战。2023年7月,达州公安与林业部门联合成立达州“巴山生态义警队”,并出台《“巴山生态义警队”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构建全域生态警务。通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吸纳护林员、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等志愿力量,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生态巡防网络。

这支队伍按地域划分为明月山、百岛湖、黄滩河等40余支分队,依托市、县、乡镇三级指挥体系统一调度,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森林火灾的扑救,越早越好。有了义警队,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效率就高多了。”大竹县公安局森警大队负责人介绍,2023年,“巴山生态义警队”通过整合村社干部和村民力量,仅用3小时就扑灭一起发生在文星镇的突发林火,展现出高效的响应能力。


义警队员与民警一起摸排违法犯罪线索。

在打击生态领域的违法犯罪方面,这支队伍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1月,开江县公安局甘棠派出所接到生态义警队员上报的线索:辖区内有人在销售野生动物肉制品。民警立即展开走访调查,成功布控抓获刘某某、陈某某等15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查获“马麝”“中华斑羚”等野生动物尸体若干以及一批非法狩猎工具。

科技赋能生态警务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守护”

“现在是森林高火险期,特别是临近清明节,形势更严峻。作为义警队的一员,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入口处,旅游公司员工张碧江平日负责游客接待、秩序维护等工作,同时肩负着保护林区防火安全的重任。


在巴山大峡谷景区执勤的义警张碧江跟民警在一起。

像张碧江一样的“义警”,在宣汉县还有很多。在巴山大峡谷景区附近,来自宣汉县渡口乡等三个乡镇的60余名护林员中,返乡创业开小吃店的胡应军便是其中之一。“我们享受了生态保护和景区发展带来的好处,更应义不容辞,为守护绿水青山尽一份力。”


义警队员向进山村民宣传防火常识。

“派出所民警和生态义警队员常态化联合开展巡查、巡防、防火检查与禁渔禁捕宣传等治安协防工作,不仅能及时发现隐患,还能迅速收集反馈线索,与警方紧密联动,提升我们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质效。”开江县甘棠镇“巴山生态义警队”副队长、甘棠派出所副所长许学松说。


民警与义警一起排查火灾隐患。

“巴山生态义警队”的战斗力,不仅源于人力,更依托科技与装备的全面升级。队员配备北斗定位摩托车、肩灯、对讲机等专业设备,并通过无人机巡山、数字化App上报线索,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例如,60岁的老队员黄兴荣,自学无人机操控技术,曾借助无人机快速锁定火源,避免了一场潜在森林火灾;年轻队员王建,则通过专用手机软件及时上传多条违法犯罪行为线索,并借助实时定位等功能,协助警方侦破多起案件。

“队员们都是志愿者,除了提供业务指导,公安部门没有给他们任何报酬,但依然找到了联动契合点。”达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安机关与义警队在“基层共治”的共识下,建立了实时联络机制,尤其是对恐吓、报复队员的行为“零容忍”,为队伍开展日常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跨区域协同作战

从“属地管理”到“联防共治”

地处川渝陕交界的达州,生态保护需打破行政壁垒。依托“巴山生态义警队”,达州公安与重庆城口、陕西紫阳等地建立“川渝陕生态警务联盟”,在万源、宣汉、开江等边界区域设立联勤警务站,推动跨区域“联防、联排、联调、联处、联动”机制。

大竹县与重庆区县共建涉边纠纷联调中心,2023年以来联合化解跨界土地权属、资源开发等矛盾80余起,典型案例“川渝婚姻关系司法见证调解”被纳入《四川省跨区域纠纷调解指引》;宣汉县与重庆开州区联合建立的“杨柳池生态联勤警务站”,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联合巡逻;开江县“田城生态卫士”与重庆开州推行“五联”机制,共同守护宝石湖水库生态安全。通过126次跨区域联巡,队伍成功破解了跨省生态犯罪打击难题。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跨区域协同作战的长效化协作机制逐步建立。

执法司法协同方面,四川大竹与重庆梁平公安机关共同搭建政法能力提升平台,构建“川渝教官联盟”,两地建立跨区域执法案件循环交叉评查制度,互派教官开展警务培训500余人次,联合制定《危险物品协同监管标准》等7项规范性文件,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生态损害赔偿机制方面,川渝交界处的公安机关,针对跨界生态破坏案件,联合推出“违法者修复+政府监管+公众监督”模式。在生态损害赔偿实施过程、最终效果的监督方面,“巴山生态义警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达州市公安局统计,在2024年办理的非法排污案件中,其中有87%的违法者通过生态修复共计恢复受损林地2300余亩。(达州市公安局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