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的室内控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街头巷尾、地铁口、商场周边,仍能看到不少人边走边吸烟,烟雾随空气流动扩散,行人被动吸入二手烟,健康受到影响。研究表明,吸烟者在户外行走时,周围10米范围内的PM2.5浓度会明显升高,对公共环境和市民健康构成威胁。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外国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游烟”问题与上海的国际化形象并不相符。相比之下,新加坡、东京等城市已通过设立吸烟亭、罚款等措施,有效减少烟雾扩散。而在上海,当前吸烟率仍在19%左右,加强控烟不仅有助于提升市民健康水平,也能展现这座城市在公共治理方面的先进性。

2024年,上海市爱卫办、市健康促进中心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通知》,提出加强室外控烟,但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仍不到位,许多市民对具体规定不够了解,影响了执行效果。要让这项政策真正落地,需要在宣传、设施配套和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在宣传方面,建议充分利用地铁、公交、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电子屏播放控烟公益广告,并在入境通道发放多语言版《上海控烟指南》,标注室外禁烟区域,让外来游客尽快熟悉上海的控烟规定。同时,借助社交平台推出“无烟上海”话题,以短视频形式展示“游烟”危害,提高公众规则意识。

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中吸烟的现象普遍,数十人聚集时产生的二手烟,让每天进出校园的孩子们无法避免地暴露其中。针对校园周边的控烟问题,学校还可加强家校联动,推广“校门口禁烟”倡议,并安排劝导员在上下学高峰期进行干预。

在设施配套方面,应优化设施布局。在商业区、景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区域200米外建设吸烟亭,配备烟蒂收集装置,借鉴新加坡“吸烟角”模式,把二手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不影响非吸烟者的前提下,为吸烟者提供合理场所,并在吸烟角设置吸烟危害健康的文字、图形警示、戒烟服务信息。如吸烟点设置不规范,应依照条例进行处罚。

同时,可开发“上海吸烟点地图”小程序,标注全市可用吸烟区,引导吸烟者主动远离禁烟区域。在南京路步行街、外滩、陆家嘴等重点区域试点“无烟街道”,实行全时段禁烟,并通过地面禁烟标识、语音提示系统等方式提醒市民自觉遵守。

在治理层面,《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医院、体育场馆、演出场地、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等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禁止吸烟。市民在这些“敏感区域”发现“游烟”,可以拨打12345热线进行举报。我认为,要养成治理“游烟”的氛围,在法规已明确的禁止区域严格执法也不可少。建议在“游烟”高发的地铁口、学校门口等区域增设移动监控设备,参考电子眼闯红灯抓拍等形式,利用AI识别技术自动抓拍吸烟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同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巡查—取证—处罚—公示”的闭环管理。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打造无烟健康环境,不仅关乎市民健康,也关乎上海的城市形象。希望相关部门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让“游烟”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让上海成为更健康、更宜居的国际化都市。

原标题:《市民建议设吸烟亭、AI识别严控“游烟”,还路人清新空气,让上海更宜居》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王一凡

来源:作者:徐孜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