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
燕赵中文学刊
(第6辑)
河北大学文学院 主办
2025年1月出版/128.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28-4690-3
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词之品格:论“雅”“郑”之别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为中心 别茜
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叙事话语的反秩序倾向刘天禾
叶燮诗论的“主变”精神及理论倾向王楠 于东新
“冷笔”与“热笔”:一部有温度的李白研究力作 胡政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希利斯·米勒论比较文学的双重危机 李国栋
底层叙事、“民主童话”与压缩现代性
——论韩国历史片《兹山鱼谱》的三副面孔 詹少尉
比较文化学视域下《毛诗笺》政治诗学思想探析
王雷 耿占春
·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
嘉靖《广信府志》勘误一则 杨绍固 郝建华
《三国志·贾逵传》勘误一则王登昊 孟艳霞
·汉语言文字研究·
老子“鱼不可脱于渊”解 刘青松
太室埙铭文考
——释“室” 王霄蛟
动态汉字学视野下的草书楷化简化字 卢海霞
·燕赵文史与区域文化研究·
乔钵诗歌考述王新芳 孙微
李葆光与北方桐城派于广杰
摘要导读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词之品格:论“雅”“郑”之别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为中心
别茜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周邦彦词,提出美成词与欧秦词相比有倡伎与淑女之区别。而此区别主要在于品格,北宋以来众多词论家在肯定周邦彦音律高绝、辞藻精美的同时对其词之品格提出了质疑。王国维从作家、作品两个维度说明了美成词的品格比之欧秦词较次的原因,词人人品与作品的超越性是评判词之品格的重要标准,这种评价词品的方式有一定合理性,但亦存在局限。究其成因,一是苏东坡以来打破了诗与词的文体界限,使雅正成为评判词品的标准,而王国维深受传统古典美学熏陶;二是西方美学思想对王国维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人间词话》 王国维 词之品格 雅正 周邦彦
别茜,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叙事话语的反秩序倾向
刘天禾
摘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叙事话语呈现鲜明的反秩序倾向,具体表现在时间、空间与主体三个维度。首先是时间链条的非常规架构,可从点线面三视角进行考察,分别以音画关系的建造、线性叙事的重组与夜化笔触的渲染为具体指归。其次是空间维度的突围式书写,根据桎梏来源是否有形,可将空间划为实体与精神两重层面,前者以普救寺解围的情节为典型表现,后者则集中彰显于虚幻梦境和夜会私奔等实境能动行为。最后是主体符号的反控制色彩,主要聚集于莺莺、张生及红娘三人之意图力对身份环境拘囿的抵抗姿态,对单个能指主体之所指含量与蕴意密度的消解,令文本充溢着去中心化的解构主义倾向,为提升作品的审美表现力裨补良多。
关键词: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反秩序 叙事
刘天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诗学与词学。
叶燮诗论的“主变”精神及理论倾向
王楠 于东新
摘要:叶燮在其主要诗学著作《原诗》中,建立起了以“正变”观为中心的诗学体系。其“正变”观的核心为“崇正主变”,是对传统诗学中“崇正”与“主变”二元对立思想的融合统一。尤值得注意的是,叶燮“主变”诗学精神的涵育及形成具有深厚的基础,“变”的内涵及理论倾向具有鲜明的进步色彩。考察诗学发展的阶段分期,叶燮所论之“变”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系乎时”之“变”,二是自建安至宋代的“启盛”之“变”,三是宋代以后的“变化”之“变”。着眼于诗史流变的宏观形态,叶燮赋予了“正”与“变”足够的弹性空间,指出诗歌发展是局部“盛衰循环”与整体“踵事增华”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叶燮 《原诗》 “正变”观“ 主变”精神
王楠,内蒙古民族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于东新,文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冷笔”与“热笔”:
一部有温度的李白研究力作
胡政
摘要:李白及其诗文中呈现的生命意识是李白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詹福瑞先生《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一书,从生命意识视角出发,广用溯源比对之法,“冷笔”“热笔”兼用,倾注个人学术情怀和生命体悟,深度还原了鲜活多面的李白形象,为学界开展立足文学本位的研究和有温度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学术范例。
关键词:李白 生命意识 “冷笔” “热笔”
胡政,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希利斯·米勒论比较文学的双重危机
李国栋
摘要:米勒的“比较文学危机论”基于对韦勒克的批评,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双重危机,即语言危机与媒介危机。比较文学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永久危机,即不同语言之间难以实现等价转换的翻译,且翻译存在文化帝国主义之症。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含有印刷文学被新媒介文化替代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意,这与比较文学的现状也相吻合,因此比较文学也存在着媒介危机。虽然比较文学危机重重,但文学与文学研究的永恒价值使其蕴藏转机,令其不断寻找学科转向的新路。
关键词:希利斯·米勒 比较文学 语言危机 媒介危机
李国栋,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区域研究与文化研究。
底层叙事、“民主童话”与压缩现代性
——论韩国历史片《兹山鱼谱》的三副面孔
詹少尉
摘要:古装历史题材电影《兹山鱼谱》在韩国获奖无数,成为值得关注的文本。该片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公共媒介意识,影片以借古喻今的方式积极探讨当下韩国的现实议题。首先,影片在对历史文本的改编中强调底层叙事,试图借助“私生子”这一人物形象从内部解构象征秩序的权威;其次,影片的历史隐喻以“反童话”的结局,批判当下韩国标榜民主却始终受制于反民主势力的现状;最后,影片秉承现代价值理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以“圣凡心同论”“人物性同论”中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冶东西方文化于一炉,表现出立足本土与传统而积极融入世界的现代性意识,以及渴望彰显民族话语的迫切心理。
关键词:《兹山鱼谱》 底层叙事 “民主童话” 压缩现代性
詹少尉,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批评。
比较文化学视域下《毛诗笺》政治诗学思想探析
王雷 耿占春
摘要:郑玄在通过《毛诗笺》进行文本意义上的阐释的同时,亦熔铸着自身的政治理想,并借此形成一种鲜明的诗性思维方式,这种诗性思维方式一方面体现在笺注过程中对诗性正义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与哲理意义上的玄学方式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了郑玄所营造的诗性主体的政治伦理,并且在“曲语”与“微言”的共同作用下建构了一整套的经学体系及政治诗学思想。与此同时,郑玄又将“礼”介入其中,一是直接运用“礼”来解释《诗》,通过补充性的阐释完成政治诗学的建立;二是自我发挥式的解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脱离《诗》之原意,沦为政治思想的附庸。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郑玄“以礼笺《诗》”的文本特征。郑玄在笺注中完善了对于正义的追求,将经验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与伦理的诉求自然而然地传递到公共社会与生活的空间之中,营造出完善的政治诗学的伦理空间。
关键词:郑玄 《毛诗笺》 比较文化学 政治诗学
王雷,云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社会学、比较诗学;
耿占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诗学。
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
嘉靖《广信府志》勘误一则
杨绍固 郝建华
摘要:有元一代,名笃列图者有三人,而且巧合的是三人均为进士。故有些方志在编纂过程发生了舛误,如嘉靖《广信府志》就将其中的捏古台氏笃列图(敬夫)与逊都思氏笃列图(彦诚)相混淆。本文通过稽考元人文集、方志、碑刻等史料对这两人进行考辨,认为嘉靖《广信府志》讹误之源为成书于嘉靖四年的《(嘉靖)江西通志》。
关键词:笃列图 《广信府志》 元代 勘误
杨绍固,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文学与文献、域外汉籍;
郝建华,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少数民族文献。
《三国志·贾逵传》勘误一则
王登昊 孟艳霞
摘要: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三国志》卷一五《贾逵传》中“逵明斥候”一句,对“候”字的选用或失之笼统。《中华再造善本》所收录的衢州本《三国志》为宋元明递修本,其所记有“逵明斥候”的一页字迹漫漶,或为后代修补页,建刻本《三国志》“逵明斥堠”出现的时间更早。据《汉书》《后汉书》“明”烽火即“堠”和“远”斥“候”的用字规律,《三国志·贾逵传》中此句应为“逵明斥堠”。
关键词:堠候 《三国志》 《贾逵传》
王登昊,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孟艳霞,历史学博士,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汉语言文字研究
老子“鱼不可脱于渊”解
刘青松
摘要:历来对《老子》第三十六章“鱼不可脱于渊”见解歧出,或理解为“鱼(君主)不能离开水(权势)”,或理解为“不能将鱼(权势)放纵于水(权臣)中”,进而将老子看作“法家”。究其原因,是对“鱼”和“渊”的具体所指理解不同导致了对整章的误解。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分析致误的原因,并指出正确的理解方式当为“鱼(圣智)不能放纵于水(百姓)中”(从而让人心变坏),还原老子“柔弱胜刚强”的主张。
关键词:老子 “鱼不可脱于渊” 韩非子
刘青松,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字学。
太室埙铭文考
——释“室”
王霄蛟
摘要:晚清时期出土的重要陶埙太室埙铭文中的“室”字,尽管与先秦(尤其西周)金文等古文字的经典写法有异,但通过对比春秋晚期铜器杕氏壶中的“室”字,并参照战国时期玺印“尃室之玺”的“室”字铭文,可证太室埙的铭文“室”字书写年代应在春秋晚期到战国之间,故书风与西周有异,此字并不误,不应疑伪。
关键词:太室埙 “室” 陶埙 司乐
王霄蛟,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
动态汉字学视野下的草书楷化简化字
卢海霞
摘要:草书楷化简化字自出现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在动态汉字学的视野下,深入考察草书楷化简化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动态分析论证草书楷化简化字构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传世和出土文献以及历代字书中存在一部分音义不明或音义关系错误的疑难字,其中的错讹往往出在对手写字形的楷化过程中。本文将结合具体字例说明掌握楷化前的草书字形对文献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草书楷化简化字 草书楷化简化法 草书 疑难字
卢海霞,河北大学文学院文字学博士研究生。
燕赵文史与区域文化研究
乔钵诗歌考述
王新芳 孙微
摘要:清初燕赵诗人乔钵与河朔诗派的申涵光、杨思圣、魏裔介等人关系密切,是河朔诗派的重要羽翼诗人。乔钵对反清复明运动持敌视态度,这或许是他难以和河朔诗派诸人达到精神契合的真正原因。乔钵诗歌豪侠粗犷,苍劲悲凉,继承了燕赵诗人慷慨悲歌的传统,诗中充满险峭奇崛的力量。除此之外,乔钵诗歌亦有颖秀纤微、风调清远的一面,格调近于中晚唐。乔钵的交游比较广泛,在清初诗坛影响较大。然而由于《乔文衣集》流布极罕,后世对其诗歌鲜有知者,这与其在清初诗坛的地位是不太相称的。
关键词:乔钵 《乔文衣集》 《匡蠡草》 河朔诗派
王新芳,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清代诗学;
孙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李葆光与北方桐城派
于广杰
摘要:李葆光绍述桐城文统,立雪吴闿生之门,以至性为诗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面貌,是晚清民国北方桐城派的中坚分子。他与北方桐城派文人的交游超越了职业分途的界限,具有超出文学本身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在晚清民国的中西文化碰撞中,他们将传承斯文作为交游的基础,建构了以桐城派为核心的文脉系统,试图以文章之学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李葆光作为北传桐城派培养的直隶本土文人,与北方桐城派的交游打破了地域文化的固陋和封闭,为直隶文人融入全国文坛奠定了基础,也为桐城派在北方的传播贡献了力量。
关键词:李葆光 《涵象轩集》 北方桐城派
于广杰,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艺思想史。
编者简介
河北大学文学院,2008年12月成立,由中文系、古籍整理研究所组成。中文系的前身是天津工商学院(1933~1948)女子文学系。在发展历程中,文学院形成了崇尚科学研究、重视教学实践的风气,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有巨大影响的专家学者(顾随、詹瑛、张弓、裴学海、黄绮、雷石榆、魏际昌等)。河北大学文学院学科体系完备,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系河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部省合建”框架下“双一流”建设的A类学科(世界一流层次)和“燕赵文化学科群”的牵头学科,目前拥有汉语言文字学、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三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现在的文学院拥有河北省唯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学部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等高端人才。
编辑:佟 譞
审校:杜文婕
转载自:人文万象